一环扣一环,比教科书上的案例都清楚。”
陈晓杰翻到那页,手指点着图:“这法子好啊!我插队时,村里小学就一个老师教三个年级,要是早有这流程图,也不至于顾此失彼。”
“所以说实践出真知,”杨教授喝了口汤,“超英,你写这篇文章时,肯定遇到过家长反对吧?比如觉得孩子被分到‘基础班’没面子。”
庄超英点头:“咋没遇到过?有个家长闹到补习班,说我把他儿子‘贴标签’。后来我带他去听课,基础班的老师给他一对一补基础,他儿子成绩暑假数学提了20分,家长当场就没话说了。”
他忽然笑了:“我还跟家长保证,只要孩子进步快,随时能调到提高班。有个女生从数学基础班一路冲到竞赛班,考上了师范,现在一放假就来我的补习班当老师。”
李明远听得入了迷:“超英哥,你这些教学故事写进论文里,肯定比干巴巴的理论好看!”
“这就是实践的魅力,”教授放下筷子,“超英,咱合写的论文就按这个思路来:先讲三个典型案例——家长反对的、学生逆袭的、老师创新教法的,再提炼出‘动态分层’的原则,最后用教育公平理论升华一下,绝对站得住脚。”
王浩泽突然举手:“教授,超英哥,我能不能当你们的‘研究员’?我帮着整理数据、查文献,说不定还能学点写论文的本事。”
“当然能,”教授乐了,“人多力量大。晓杰你呢?要不要加入?”
陈晓杰赶紧点头:“我插队时记了不少乡下孩子上学的笔记,说不定能给案例做补充。”
庄超英见他俩都要加入,笑着说:“人多好办事,正好我这脑子有时候记不全细节,你们帮着捋捋。”
王浩泽扒拉着碗里的饭,急着问:“那咱从啥时候开始?我明天就把我那本《教育统计学》找出来,看看咋给案例算进步率。”
“不急,”杨教授摆摆手,“先把事儿理顺。超英你先把那三个案例写成小故事,不用整那些文绉绉的词,就像刚才跟我们说的那样,咋遇到的问题,咋解决的,写明白就行。”
李明远啃着馒头接话:“我来给故事分分类,哪个是说家长的,哪个是说学生的,标清楚了看着方便。”
陈晓杰也跟上:“我把我那本插队笔记翻出来,挑几个乡下教学的例子,跟超英哥的城里案例对比着写,说不定能看出点啥不一样的门道。”
庄超英听着,心里挺熨帖。
他就怕写论文那套弯弯绕绕,现在这么一分工,倒像办补习班时大伙儿搭伙干活似的,啥都不用愁了。
“对了,”他想起件事,“我那补习班有个张老师,教语文的,她让学生写‘家庭日记’,就是记家里的事儿,啥包饺子、修自行车都能写,学生作文水平涨得快。这算不算老师创新教法的案例?”
“太算了!”杨教授眼睛一亮,“这叫‘生活化教学’,理论上能扯上一大套呢。回头你找张老师聊聊,让她说说咋想到这法子的,学生写的日记能不能借两篇来看看。”
王浩泽嘴里的饭还没咽下去,含含糊糊地说:“我明天就跟超英哥去补习班瞅瞅,说不定还能采访采访那几个进步大的学生。”
正说着,打菜的张阿姨端着盘炒青菜过来:“庄同学,杨教授,听说这几个小伙子他们跟着你们写论文?这可是好事!需要帮忙尽管说,比如要晚点关门留灯啥的,跟我说一声就行。”
“谢谢张阿姨,”庄超英笑着点头,“不用麻烦,我们自己能行。”
杨教授看着这热闹劲儿,忍不住笑:“你看,办啥事儿都得有人帮衬。超英啊,你这人脉可真广,食堂阿姨都乐意搭把手。”
庄超英挠挠头:“都是平时处出来的。就像张阿姨,以前总跟我念叨学生不爱吃青菜,我就跟她建议混着肉末炒,现在学生都爱吃了。”
李明远一拍大腿:“这不也是个教育案例吗?因材施教不光对学生管用,对食堂阿姨也管用!”
话音未落,大伙儿都笑了。
往宿舍走的时候,王浩泽己经开始数日子:“今天周三,争取周末前把案例初稿弄出来,下周一跟教授碰个头……”
庄超英跟在后面,听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脚步都轻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