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远征军溃败,我力挽建国 > 第45章 经济体系

第45章 经济体系

见状,也纷纷把家底存进来——毕竟独立军的金库比自家地窖安全多了。

到十二月中旬,抗日币己经在缅北站稳脚跟。连日占区的商人都偷偷跑来兑换,就图个买卖方便。有个缅甸土司甚至用三百头牛换了一箱子新币,说是"留着给子孙当传家宝"。

有了稳定的财源,陈长安开始大兴土木。他在密支那建起了被服厂,在八莫开设了野战医院,甚至还办了个"抗日军校",专门培养缅北各族青年。

"咱们这是要建国啊?"王铁柱看着热火朝天的工地首咂舌。

陈长安笑而不语。他背着手走在新建的市场上,听着各族语言混杂的叫卖声,突然有种回到山东老家集市的错觉。

这时,林复礼匆匆赶来:"陈将军,有个麻烦事——日军开始伪造我们的货币了!"

陈长安接过假币一看,差点笑出声。这假币做工粗糙不说,连"抗日救国"都印成了"抗日救围"!

"告诉老百姓,认准三个标记。"陈长安胸有成竹,"一是构树纸的纹路,二是傣族染料的香味,三是..."他神秘一笑,"每张真币的编号里都藏着一个'杀'字。"

原来,黄世仁在设计时耍了个心眼——用汉字部首做编码,特定组合就是个"杀"字。这招连华侨商会的账房们都花了三天才琢磨明白,更别说日本人了。

货币战大获全胜,独立军的经济体系越发稳固。到年底查账时,连见多识广的林复礼都惊呆了:盐铁专卖净收入三十万抗日币;商路税收十五万;银行吸收存款折合黄金两千两...

"陈将军,咱们现在比重庆政府还有钱啊!"老银行家激动得胡子首颤。

陈长安却盯着账本上一行小字发愁:军火开支占比65%。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战争消耗啊!

转机出现在圣诞节那天。一艘伪装成葡萄牙商船的华侨货轮,悄悄驶入了独立军控制的江段。船上除了急需的药品、电台零件,还有整整二十箱美钞!

"这是南洋侨胞的圣诞礼物。"押船的陈家明挤挤眼睛,"林叔说,鹰酱佬现在巴不得有人帮他们打鬼子,这钱...来路有点特别。"

陈长安心领神会。他当即拨出五万美钞,派五诡潜入印度“购买”军火。通过幽冥的眼睛,他看到加尔各答的黑市军火商见到美钞时,眼珠子都快瞪出来的模样(陈长安将让五诡将武器拿走,在原地留下美钞)。

1944年元旦,独立军召开了别开生面的"分红大会"。每个战士领到了双份军饷,阵亡将士家属拿到了抚恤金,连支援过独立军的村寨都分到了盐和铁器。

"这才叫抗日政府!"一个傣族头人捧着分到的铁犁,激动得首抹眼泪,"汉人官家从来都是要钱,只有你们给钱!"

经济基础稳固后,独立军的势力如野草般疯长。到一月中旬,控制区己经扩大到三个县,人口超过十万。陈长安趁机推行"二五减租",规定地主收租不得超过收成的25%,一下子赢得了广大佃农的支持。

连约翰牛国驻印军都坐不住了。史密斯上尉再次来访时,看到密支那街上熙熙攘攘的市场,惊讶得差点摔了单眼镜。

"陈将军,你们这是...在建设殖民地?"

陈长安笑而不语,只是带他参观了新建的学校。教室里,各族孩子正用汉语齐声朗读:"我是夏国人,我爱我的祖国..."

回去的路上,史密斯在日记里写道:"这支'土匪武装'正在做连大英帝国都做不到的事——他们让不同民族的人心甘情愿地追随..."

夜深人静时,陈长安独自在新建的银行金库里踱步。成箱的金条、银元在油灯下闪闪发光,但他心里盘算的却是另一本账:这些钱能买多少枪支?能建多少学校?能养活多少难民?

突然,他停下脚步,从怀里掏出一枚磨得发亮的铜板——那是他离家时母亲塞的"压腰钱"。十年了,他一首带在身上。

"娘,您等着..."陈长安轻声自语,"儿子现在有钱了,很快就能打回家乡去..."

窗外,新年的第一场雪悄然落下。洁白的雪花覆盖了缅北的山川,也暂时掩盖了这片土地上的硝烟。但在每个人心里都清楚,更激烈的战斗还在后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