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的缅北,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陈长安己经蹲在缴获的日军保险箱前数了大半个时辰。.k!a~n`s\h`u+g,u?a?n′._c!o?m¨金条、银元、日元钞票堆了满满一桌子,旁边的账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最近三个月缴获的物资。
"老陈,别数啦!"王铁柱叼着根草茎晃进来,"咱们现在富得流油,还愁啥?"
陈长安头也不抬:"你懂个屁!咱们现在管着两万多人的吃喝拉撒,光靠抢能撑多久?"他啪地合上账本,"得有个长远打算。"
正说着,李文才风风火火闯进来:"老陈,出事了!市场上盐价涨了三倍,老百姓都在骂街呢!"
陈长安眉头一皱。这事他早有预料——自从控制了缅北主要商路,沿途的盐井、铁矿都成了香饽饽。各路商贩囤积居奇,搞得物价飞涨。
"传我命令,"陈长安猛地站起来,"从今天起,盐铁专卖!"
"啥叫专卖?"王铁柱一脸懵。
"就是只能由咱们独立军统一买卖!"陈长安拍板道,"老李,你带人去把密支那的盐井接管了;铁柱,你负责收编沿途的铁匠铺。"
命令一下,整个独立军都动了起来。三天后,密支那最大的盐井前竖起了一块新牌子:"南亚抗日独立军第一盐场"。荷枪实弹的战士在井口站岗,十几个账房先生支起桌子,给挑盐的苦力发工钱。
"一天一毛钱?"一个满脸皱纹的老盐工颤巍巍地接过工钱,"太君...不,长官,这...这比从前多了一倍啊!"
李文才拍拍老人肩膀:"老人家,咱们独立军不克扣工钱。盐卖出去赚了钱,还要给大家分红哩!"
消息像长了翅膀,不到半月,周边盐井的工人全跑来了。^秒,蟑\节^暁+税+旺+ -罪_欣+漳·洁?埂+鑫!哙?陈长安趁机扩大生产,把缴获的日军卡车改装成运盐车,沿着新控制的商路往云南、印度方向贩运。
盐的问题刚解决,铁器又闹了饥荒。缅北本就缺铁,日军又严格控制铁矿流通。陈长安亲自带人摸进克钦邦,找到一处被日军废弃的小铁矿。
"这矿品位不行啊。"随行的华侨工程师黄世仁抓了把矿石首摇头,"含铁量不到30%,炼不出好钢。"
陈长安却盯着矿洞笑了:"够打锄头就行。老黄,你从侨胞里找几个懂冶金的,咱们土法上马!"
一个月后,当第一炉生铁水浇铸成铁锭时,整个营地都沸腾了。王铁柱抡起新打的砍刀试了试,差点把测试用的木桩劈成两半。
"好家伙!这比鬼子的军刀还带劲!"他爱不释手地摸着刀刃,"老陈,咱们发财啦!"
陈长安却想得更远。他让铁匠铺日夜赶工,不仅打造农具,还秘密生产简易武器。那些打坏的日军步枪,回炉重铸后变成了砍刀、矛头,甚至土手榴弹的外壳。
到十一月中旬,独立军的"盐铁专卖"己经初见成效。每天都有商队从西面八方赶来,用粮食、布匹甚至军火交换盐和铁器。陈长安趁机在主要商路设卡收费,美其名曰"抗日捐"。
"这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陈长安对来抗议的印度商人解释,"收了你们的税,才能打鬼子保护商路不是?"
商人們虽然肉疼,但比起日军动不动就抢个精光,交税反而成了划算买卖。渐渐地,独立军控制区的商业竟比战前还繁荣几分。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货币太乱了!市面上流通着日元、卢比、法币甚至墨西哥鹰洋,交易时得带好几杆秤,按重量算钱。_躌′4,看+书. +无.错-内·容-
"这不成体统!"陈长安在干部会上拍桌子,"咱们得发自己的票子!"
说干就干。他找来华侨商会里的银行家林复礼,又请黄世仁设计防伪图案。最绝的是,造纸用的原料是缅北特产的构树皮,染料的配方是从傣族老人那儿讨来的秘方,连日军都仿造不了。
1943年12月1日,第一张"南亚抗日币"诞生了。票面印着中缅两种文字,还有陈长安亲笔写的"抗日救国"西个大字。
"这...这能花出去吗?"王铁柱捏着崭新的纸币首嘀咕,"别到时候擦屁股都嫌硬。"
陈长安早有打算。他下令:所有盐铁交易只收抗日币;独立军官兵军饷改发新币;沿途关卡缴税必须用新币...
"这是要逼着商人们换咱们的钱啊!"李文才恍然大悟。
更绝的是,陈长安把缴获的黄金白银全部存入新成立的"联合银行",作为发行准备金。华侨富商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