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在恋爱游戏中当百合配角的日子 > 第十六章 笔记内容(2)

第十六章 笔记内容(2)

材料的固化速度提高了30%,还赋予了它更好的抗风化能力。”

“这让我们意识到,民间智慧与我们现代科技结合,才能碰撞出更惊人的火花。”

听到这里,哪怕只是几十年前的视频,我心中也产生的震动。

而视频里面的人,说到这里,语气变得激昂。

“有人问我,这样深入基层做研究,会不会耽误论文产出?”

“但我想反问,当我们在实验室里为一个数据反复推敲时,那些守着被污染土地的农民,那些喝着不安全水源的孩子,他们等得起吗?!”

大屏幕突然播放起一段视频,画面里是不同地区的生态修复现场。

边境退化的草原上,新播撒的草种在改良土壤中破土而出。

大陆区域那酸雨侵蚀的山林里,经过材料处理的树木重新长出嫩绿的新芽。

“这是我们近几年来的成果照片。”

他挥动细棍,一个个红点在地图上闪烁。

“每一个红点,都是我们与当地居民共同努力的见证,也是我们对真正影响力的诠释。”

最后,他走到讲台边缘,目光坚定地说。

“学术研究不是孤芳自赏的游戏,而是要真正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

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能走出实验室,走到矿坑边、农田里,去倾听大地的声音,去回应人民的期盼。”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会有温度,有灵魂,有真正改变世界的力量!”

话音落下,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

同时,我也在电脑之外的现如今,对陈教授的这位师兄献上鼓掌。

如果……

陈教授的这位师兄不去世的话,恐怕现在已经是……

这样高负荷,又不计较自身安危的去做这么危险的工作,会出现意外很正常。

可这也代表,他是在为自己的话语和理念,奉献出了生命,至死不渝。

关于这位的未竟课题的技术研究,也只能从他过往的早期探索去了解。

并不认为前人的努力是无用功,我拿出记录有账号和密码的纸张,开始登陆进去科研的数据系统。

也看到了在系统上面残留下来的记录,以及属于对方的历史文字。

关于二维材料的早期探索,对方有记录二硫化钼(mos?)的制备尝试。

他打算用辉钼矿(mos?含量92%)经li插层-超声剥离,获得单层mos?纳米片,afm测得厚度0.65nm,对应单层结构。

不过实际实验之后,才发现剥离效率仅0.3%,成本高达¥500/g。

这段经历,也以附上剥离液浓度-片层厚度关系图告终。

“……”

很快就看到他对稀土掺杂的正交试验。

记录上面的内容,也是用铅笔绘制稀土钇(y)掺杂正交试验表照片。

“……”

点开图片放大看,才能看到具体的文字。

试验号 y

掺杂量(%)

煅烧温度(c)

光生载流子寿命(μs)

看到具体的数据,我沉思了会,也看到了总结话语。

——最优组合可能是1.2%y,420c煅烧。

但这之后,就没有后续的记录,显然是没有机会,再去做这个未被完成的验证……

“……”

看这种去世的人,留下来的信息和记录,就容易心情复杂。

我心情沉闷了些,把头上戴着的耳机取下来,放在书桌的旁边,揉了揉眼角。

还能想起在笔记里面夹着的那张,想要跟所谓物理系的教授老周交谈的文字。

在这个系统里面的邮件里,也看到那一份写到一半的邮件,在草稿箱里。

【老周,关于波函数坍缩理论在材料界面的应用,能否下周碰个面?

我带了zns/陶土体系的ups能谱数据……】

邮件编辑时间为几十年前,也是在很多报道里面,记录的这位病倒的前一天。

通过这些内容的对比,我也能明白我们彼此之间研究思路的差异。

他是坚持以全天然材料体系,拒绝使用化工合成剂,可这样导致了稳定性不足。我是愿意引入石墨烯气凝胶(人工合成)作为缓冲层,虽提升性能,但需向村民解释人工材料的安全性。

而且之前的那个老药农爷爷,也对我偷偷问过,说村里面的人,都在嘀咕和传言:“这石墨烯是不是跟塑料袋一样难降解?”的事情。

只是知道我把家都落在了那里,也不打算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