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唐宫奇案之失六骏 > 第二十一章 阁中帝子今安在

第二十一章 阁中帝子今安在

第二十一章阁中帝子今安在

天蒙蒙亮,李贤走进宣政殿院排班待漏,准备上常朝。[±|2%′?8.+%看§e书?网§? μa更#):新(?¢最ˉ`快?

他是太子同母弟,习惯了在朝臣中排位第一,今日阶下那位子却已有人占据。瘦削的紫袍身影一转过来,李贤认出这中年男子,忙上前见礼:

“十四叔公安和!几时回洛阳的?路上可顺利?”

霍王李元轨,高祖十四子,算辈分是李贤的祖叔。同为帝子亲王,太宗诸子在武后几个亲生儿子面前都十分谦抑,往往不敢居前,高祖诸子差着两辈了,实不便再逊让班次。但李元轨还是回礼甚恭:

“雍王好。托福,一路顺遂,幸不辱使命。”

他和明崇俨及天后宫人是去昭陵附近,给二圣堪舆陵址去了,李贤知道这差使。既说“幸不辱使命”,那意思就是他们已经选好当今皇帝的陵墓所在地,回复得敕以后,准备挖掘开建了。

说起来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朝政,宰臣都可参与议论,只有李贤兄弟不行——为人子者,哪能对自己父母的葬地指手划脚,好象一心盼着早点完事似的。

李贤忍着好奇,不敢问“你们选了什么样的地方”,岔开话题:

“叔公回京路上,可又经过昭陵?先帝陵寝没再出什么事吧?”

阎立本和长孙延中毒身亡时,李元轨就在昭陵,可说亲眼目睹了那一命案的经过,李贤知道事后他也写了详细书信奏报所见。此时李贤这么问,李元轨并不意外,只摇摇头道:

“某等回京,是从兴平道至咸阳,走中渭桥入长安,并未经过昭陵,也未听说陵园近日再有事端。”

他说的几个地名,李贤都熟,心里算了下,估计他们选的陵址,离昭陵也不远,可能更偏西北一些。李元轨一行既然曾经在长安停留,或许向监国太子禀报过。李贤知道明崇俨这两年和他大哥走得也近,唔,今日再写封密信问问吧。

他们兄弟在两京道上,建了一条特别快速隐秘的送信通路,比官驿最高“日行十驿”快出两倍,紧急书信一日一夜就能送到。近期朝局变化多端,他和大哥几乎是每日一信,昨天他刚在信里骂了那上官婉儿一顿,特别提醒大哥注意防那婢子反叛,最好再努力找找她生母下落。*天<=(禧?¥小%$说*1ˉ网·^ ?*最\a-新^_章′`节¤?更μ新??¨快,¨ˉ

为修改秋决名录的事,父亲会对大哥不满,这一点李贤也提醒过太子。“孝道”压人太甚,父亲非常忌讳这个,但大哥坚持:“姬温等人还不能杀,案件未明,此刻处决他们,等于他们身殉先帝,倒博了忠烈美名,泼到天皇身上的污水更多。”

道理李贤都懂,可惜父亲听不进去。李贤也叫手下士人去探视过姬温权善才狄仁杰等人,暗里劝他们上表谢罪悔过,至少给天皇一个施恩减刑的借口,可那几个死硬老头子……唉,不提也罢。

宣政殿常朝,参与臣子向来不多,只有宰相和当直草诏学士等,另外就是李贤李显兄弟俩被父亲命令“习学政务”,没其它事也要来朝会旁听。李贤注意到侍奉父亲上阁的“内臣”里,多了明崇俨那高冠道服的身影,看来今日朝会主要议题是陵址了。

果然,启朝后先议了几件没要紧的奏章,天后便在帘后命:“雍王与英王无事且退,你们的窗课在文思殿批了红,去请教老先生,多读些书。”

李贤带着三弟退出宣政殿,往东边文思殿走过去。文思殿如今是北门学士与史馆修撰等文人草诏修书地,藏书极多,几位皇子的老师也常在那边批课授业。刚出了宣政殿院门,李显就凑过来,很兴奋地问:

“二哥你听见新闻没?武敏之又挨揍了。”

武敏之的为人,除了二圣无人不恨。李贤听了也大喜,忙问:“我没听说,怎么回事?谁打的他?”

“还能有谁?还有谁敢?”李显扭头向宣政殿一撇嘴,笑道:“其实也没打重,武敏之说他背上的旧伤还没好利索,前阵子又病,这回又挨打,彻底起不来了,如今天天在家卧床养伤养病,没脸出门见人呢。”

“到底为什么?”

“我听你弟妇说的,她是听她娘常乐阿婆说的,不是东宫大婚将近,这一帮命妇如今天天进西苑合璧宫那边去收拾布置祈福么?小妹又缠上了裴家阿嫂,跟她玩得欢势,常在阿娘身边跑,消息就是这些女人传出来的,也不知几成真几成假……”

三弟英王口才不佳,说话罗嗦,这事又有些复杂,他绕来绕去喋喋半日,李贤才算听明白。¨5′0′2_t¨x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