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味比祖父记录的浓了三倍。”
联合国视频会议上,李墨飞展示了三组数据:冰芯甲烷波动曲线、北极熊基因退化速率、鲸骨刻痕的数学拟合模型。当他调出母熊溺毙幼崽的红外影像时,十七国代表同时关闭了摄像头。
艾瑞克将冰芯样本装入钛合金容器,准备送往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卡西姆在运输箱表面用鲸油画出螺旋纹路——这是因纽特人标记重要物资的传统。李墨飞注意到,螺旋中心正是保温杯冰花的分形图案。
冰屑击打着实验室的防弹玻璃,发出细密的爆裂声。李墨飞把睡袋往冰芯样本柜旁拖了半米,柜体传来的震动频率正在加快。他打开手机电筒照向天花板,混凝土裂缝里簌簌落下的粉尘在光束中形成微型沙暴。
凌晨三点十七分,地震监测仪突然发出连续蜂鸣。李墨飞翻身爬起时,膝盖撞到液氮罐,罐体表面结着的白霜簌簌掉落。屏幕上的波形图显示,冰层共振频率已达到32hz——这是科考站建筑结构的固有频率。
“卡西姆!”他抄起对讲机大喊,回应他的只有电流杂音。实验室的备用电源开始闪烁,冰芯储存柜的钢制门框因共振扭曲成波浪形。
卡西姆的狗拉雪橇在能见度不足五米的暴雪中艰难前行。老人在雪镜后眯起眼睛,手中的鲸骨刀突然发出高频震颤——这是祖先传授的冰层探伤法。他翻身滚下雪橇,熊皮靴底传来异常的酥麻感。
当第一缕灰白的天光刺破云层时,卡西姆跪在新生的冰裂隙边缘。这道延展四百米的裂痕呈现完美的鲸尾骨分叉形态,每个枝杈的夹角都是标准的57度——与他祖父刻在鲸骨上的捕猎安全角完全一致。
“李!”老人用冻僵的手指按下卫星电话快门,“看第八张照片的裂隙末端。”
实验室里,李墨飞将照片导入结构分析软件。裂痕末端的冰晶排列方式,竟与墙面裂缝中的钢筋应力纹路像素级重合。他抓起保温杯猛灌一口,发现杯中残留的咖啡已冻成冰沙。
陈曦的视频请求在六点零二分接入。她身后的北京实验室里,三台基因测序仪同时闪着红灯:“fto基因的甲基化程度下降了41%,幼熊的海马体突触连接数仅有母辈的23%。”
全息投影中,一头六月龄的北极熊幼崽正在浮冰上笨拙地挥爪。本该精准拍击海豹呼吸孔的掌击,却将冰面砸出危险的辐射状裂纹。李墨飞注意到幼熊右前掌的溃烂伤口——这是缺乏祖辈传授的冰面缓冲技巧导致的创伤。
“第七代追踪项圈数据显示,”陈曦调出热力图,“幼熊群体在开放水域的死亡率达到78%,而二十年前这个数值是32%。”
李墨飞用冰镐在裂缝边缘凿出半米深的凹槽时,保温杯碎片在防寒手套里叮当作响。卡西姆递来混着鲸油的冻土,这是因纽特人安葬勇士的传统填料。当最后一片碎玻璃嵌入冰层时,两人同时听到冰芯储存柜传来晶体生长的脆响。
暴风雪在正午突然停歇。阳光穿透云层照射在冰墓表面,埋藏碎片的区域析出直径两米的冰花阵列。卡西姆用鲸骨刀尖轻触花蕊部位,分形结构的次级枝杈立即以每秒三厘米的速度向外蔓延。
“这是冰的记忆。”老人将刀尖沾取的冰晶撒向裂缝,“它会把故事带到所有融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