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被床头滑落的保温杯惊醒时,墙上的北极熊标本正以15度角倾斜。\@白?马?,书?院>=° ?o更·~?新+)最11全?-(他赤脚踩上地板,发现整间卧室的地面已经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坡度。对讲机里传来值班员的吼声:“b区地基下沉了四十厘米!”
李墨飞套上防寒服冲进观测台时,电子水平仪的警报声像垂死的蜂鸣。透过结霜的玻璃窗,他看见十二座冻土监测桩歪斜着指向天空,像被巨手按进融土的铁钉。卡西姆蹲在最近的监测桩旁,用鹿皮手套抓起把黑色泥浆:“闻到了吗?死亡的味道。”
泥浆在零下7c的空气中冒着热气,散发出腐坏的鸡蛋味——这是硫化氢超标的特征。
陈曦的视讯电话打断紧急会议。她身后的实验室里,离心机正以危险的高速旋转:“冻土样本总汞含量每千克32毫克,是饮用水安全标准的230倍。”
李墨飞将试管中的融土样本倒入检测仪,显示屏上的汞柱指数瞬间突破红色警戒线。艾瑞克突然抓起桌上的地质锤,砸碎正在融化的冻土墙——墙体内嵌着的上世纪气象站铁盒暴露出来,锈蚀的盒盖上用俄文标注着“1940.08.17”。
“等等!”卡西姆按住艾瑞克的手腕,“冰层在说话。”
甲烷气泡从融化的冻土层中逃逸,在冰面形成密集的蜂窝状孔洞。李墨飞将水下听音器探入冰湖,耳机里传来持续的“啵啵”声。声纹分析软件突然弹出匹配提示——这些气泡破裂的节奏,与1940年列宁格勒气象站发送的摩尔斯电码完全一致。.g¨u`g_e?b.o?o·k?.,c_o?www.
“是求救信号‘sos’的变体。”艾瑞克调出档案库的磁带录音,“当年德军围城期间,气象学家用冰层气泡传递加密信息。”
卡西姆用鲸骨刀剖开气泡孔,发现每个孔洞底部都附着汞珠。老人在雪地上画出因纽特星图:“这些毒珠的位置,对应着祖先标记的危险猎区。”
陈曦传来嗜冷菌株的基因图谱:“gy-57菌株能在-25c分解甲烷,代谢产物是水和单质碳。”李墨飞将培养皿中的灰色菌毯铺在冻土融化区,三小时后,硫化氢浓度下降了63%。
艾瑞克注意到菌毯边缘的异常隆起。他用冰镐撬开表层,发现菌丝网络正将汞珠包裹成碳化球体。质谱仪显示,这些球体的重金属渗透率仅为0.003%——完美的天然封存结构。
“它们在模仿北极狐储粮。”卡西姆指着远处雪地上的狐穴,“把毒物埋进永冻层深处。”
食物储藏室失窃那夜,红外摄像机拍到了震撼画面:三头北极熊在啃食科考站的铁皮外墙。李墨飞收集的熊牙划痕样本显示,金属碎屑中含有大量氧化铁——这是北极熊在补充因食物链断裂缺失的微量元素。
“它们的胃液酸度提升了5倍。”陈曦解剖了病死北极熊的尸体,“能溶解厚达3毫米的钢板。”
卡西姆在熊类活动区撒下海豹骨粉,但次日清晨发现骨粉被菌毯吸收殆尽。嗜冷菌在代谢报告中显示,骨粉中的钙质加速了汞固化进程。′j_c·w~x.c,.!c+o-www.
白夜降临那周,科考站服务器因地基倾斜频繁死机。李墨飞发现所有冻土数据都出现相同误差:每份文件末尾被添加了1940年的气象代码。艾瑞克将备份磁带放入老式读带机,听到夹杂电流杂音的德语广播:“这里是列宁格勒,我们需要空气样本……”
卡西姆用鲸骨刀雕刻冰碑,刻痕深度与服务器报错频率同步。当最后一刀落下时,备用电源突然恢复,所有显示屏同时播放1940年北极光胶片——胶片边缘的划痕与冻土裂隙走向重合。
第七天,菌毯覆盖面积突破临界值。李墨飞目睹灰色菌丝爬上气象塔支架,将钢梁腐蚀出蜂窝状孔洞。艾瑞克用液氮喷射器紧急处理时,发现菌丝在-196c下仍保持活性。
“它们在进化。”陈曦传来基因测序报告,“每代菌株的汞耐受性提升19%。”卡西姆将鲸油泼洒在菌毯边缘,古老油脂中的omega-3脂肪酸竟抑制了菌丝扩张。
凌晨三点的警报声中,十二头北极熊包围了科考站。它们用渗血的掌垫拍击菌毯覆盖区,每击都在冰面留下放射性裂痕。李墨飞通过监控看到,领头母熊的右眼虹膜呈现异常金色——这是汞中毒的典型症状。
卡西姆举起祖先的鲸骨矛,矛尖绑着浸泡海豹血的菌毯碎片。当第一缕阳光刺破白夜,熊群突然停止攻击,转而疯狂啃食被血浸透的菌丝块。艾瑞克的检测仪显示,它们的血汞含量正在以每分钟0.0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