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气候边缘 > 第154章 冰盖遗嘱

第154章 冰盖遗嘱

艾瑞克·里格诺特的手指在冰芯表面滑过时,防寒手套的纤维勾起了几片冰屑。-s?o,e¨o\.!i\n!f.o,这个来自挪威卑尔根的气候学家佝偻着腰,头灯的光束在冰芯剖面上投下颤抖的阴影。突然,他的食指停在距离顶端3.2米的位置——那里有道肉眼几乎不可见的淡黄色纹路。

“1912年的冰层。”他用冰镐尖轻敲剖面,“泰坦尼克号沉没那年封存的气泡。”

冰芯实验室的日光灯管突然闪烁起来,李墨飞抬头看了眼天花板。混凝土墙面的裂缝像老树根系般蔓延,与窗外冰川的裂隙走向完全一致。他握着的保温杯发出细微脆响,内壁结出的冰花正在形成分形几何图案。

“来看这个。”艾瑞克将显微镜推到李墨飞面前。冰芯气泡在400倍放大下宛如琥珀,封存着工业革命前的空气样本。但光谱分析显示,其中甲烷浓度出现诡异的双峰波动——这与已知的19世纪排放记录完全不符。

陈曦的视讯请求打断了两人的沉思。屏幕里的女科学家正在北京实验室操作基因测序仪,身后的冷柜储存着北极熊皮下脂肪样本。

“第六代测序结果显示,北极熊的fto基因出现适应性退化。”她调出对比图谱,“这个负责脂肪代谢的基因,在过去20年里变异速度下降了73%。”

李墨飞注意到她身后的白板上画着潦草的公式,那是计算生物进化速率的模型。公式末尾被打上三个血红问号,墨迹沿着白板边缘流淌,像正在融化的冰棱。

“它们来不及进化了。-0¨0_s?h¨u?./n?e~t.”陈曦的指尖划过北极熊栖息地消失的卫星图,“海冰消退速度超过基因漂变速率的五倍。”

实验室外传来雪地摩托的轰鸣。因纽特长老卡西姆掀开防寒帘,带进一股裹着冰晶的寒风。老人从鹿皮包里掏出一根两米长的弓头鲸肋骨,骨面上刻满等距的横线。

“每道刻痕代表十年冰退距离。”卡西姆的英语带着格陵兰口音。他用骨刀尖指向最末端的刻痕,“我祖父刻到这里时,冰缘还在五十公里外。”

李墨飞用激光测距仪扫描鲸骨,刻痕间距精确对应nasa的冰川消退数据。当光束移到最新刻痕时,卡西姆突然按住他的手:“这里该用红赭石标记——今年夏天,冰盖前沿退到了我们脚底下。”

深夜的实验室只剩制冷设备的嗡鸣。李墨飞盯着保温杯内壁的冰花,分形图案正从科赫曲线向曼德博集合演变。他突然抓起实验日志,潦草地写下公式:冰晶生长速率(r)= 0.07xt2+0.33xt(t为室外温度)。

艾瑞克抱着一箱冰芯样本撞开门:“你该看看这个!”最新钻取的冰芯剖面泛着铁锈色,放大镜下可见黑色微粒镶嵌其中——这是西伯利亚森林大火的烟尘,竟跨越四千公里沉积在此。

两人用质谱仪分析时,陈曦传来紧急数据:北极熊栖息地消失引发浮游生物激增,北海渔场磷含量超标导致赤潮爆发。李墨飞的保温杯突然炸裂,飞溅的冰碴在桌面上拼出北极涡旋的卫星云图。

卡西姆带领科考队前往冰川裂隙时,李墨飞的便携气象站突然报警。`s,w¨k~x¨s_w/.,c~o^m¨风速传感器显示,每小时45公里的北风正引发冰层共振。老人将鲸骨插入冰缝,骨面上的刻痕间距开始以固定频率振动。

“听!”卡西姆伏耳贴住鲸骨,“冰盖在哭。”

李墨飞将地听器探入冰缝,耳机里传来持续低频震动。频谱分析软件将其转化为声波图像——竟与陈曦传来的北极熊基因图谱高度相似。艾瑞克突然指向东方:三公里外的冰崖正在崩解,腾起的冰雾中闪过北极熊模糊的身影。

那头母熊右前掌缺失,断口处结着黑色血痂。它用剩余的三肢在浮冰间跳跃,身后跟着两只不足半岁的幼崽。卡西姆举起望远镜:“它在教孩子们计算冰缝间距——超过两米就跳不过去了。”

陈曦的实时数据在平板电脑上跳动:附近海域表层水温已达4.7c,北极熊生存阈值是-1.5c。李墨飞看着母熊跃入冰隙间的海水,幼崽在浮冰边缘徘徊,最终被上涨的浪涌卷入深海。

回到实验室,艾瑞克在冰芯深处发现人工刻痕。放大镜下可见微雕文字:“1911.09.03,阿蒙森抵达极点前37天,此处冰层厚度312米。”这是百年前探险队留下的标记,如今该位置冰层仅剩89米。

李墨飞将标记处的冰芯样本放入质谱仪,检测到异常浓度的氟利昂——这种上世纪禁用制冷剂,正在从消融的冰层中释放。卡西姆用鲸骨刀削下冰片含入口中,皱眉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