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造反?老朱直接嘎了老四 > 第186章 科举制度得改改了

第186章 科举制度得改改了

老朱想跟林新单独聊聊,便让九公主和朱雄英留在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他把林新叫到教室外面。

“听你那意思,好像对科举制度有很大的不满啊!难道你有更好的想法?”

林新曾研究过大明的科举制度,对此有些了解。

明朝时期,老朱对科举取士进行了改制。

与前朝相比,这次改制有三个地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扩大录取名额。

唐、宋、元三朝,每次录取人数少的时候只有几个人,很多时候只有100人左右。

明朝洪武年间每次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人数基本在150人以上。

二、确定八股取士制度。

在老朱看来,八股取士只是择优录取的一种手段,他认为只有八股写得好,才有资格当官。

如果考生连这个都做不到,怎么证明自己比别人更优秀?

虽然考试的科目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根本没有用,但这取决于一个学生是否有天赋,是否值得继续深造。

三、朝廷高级官员选拔考核更加严格。

明朝以前的进士可以直接当官,有可能担任地方职务或京城各部职务。

到了明朝,考生要想被分配到朝廷的重要岗位(比如想在大明核心机构内阁工作,必须来自翰林院),还需要进一步参加考试。

殿试前三名是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去翰林院做岗前培训。

其他的还需要重新考试,考中的可以成为翰林院的学者。

没有考中的直接分配到当地或者六个部门当小官。

再学习三年,三年后参加考试,通过的分配到翰林院,不通过的再分配到当地或六部门。

老朱注重人才的实用性。

因此,八股取士并不完全影响朝廷对高素质官员的选拔,因为朝廷权力核心官员都经过专门的岗前培训。

就像后世的考生需要在大学主修一门专业,毕业后才能工作一样。

但这种录取制度也有很大的缺陷。

因为自晋朝以来,到南宋时期,文化重心逐渐向南偏移,导致南方更加重视商业教育,而北方更加重视军事。

所以南方学生比北方学生更会考试。

虽然老朱已经意识到南北教育水平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官员选拔的地域不平衡,但他没有借此机会进行改制。

直到朱高炽继位,听取了大臣的建议,分别录取南北地区的考生,但未经执行就死了。

后来朱瞻基继位,就采取了这个建议,将试题分为南卷和北卷,即南方录取名额占60%,北方占40%。

后来进一步完善,改为南方占55%、北方占35%、中部占10%。

再后来,南北中分卷录取成为明朝科举取士永制。

经过老朱时期科举重组和朱瞻基的进一步完善,明朝科举成为古代科举的全盛时期。

后来,清朝完全采用了这种方式。

南北中分卷录取的方式,是科举取士的一大改革,使科举制度对全国考生更加公平,这种方式至今仍在使用。

现在还是明朝初期,科举制度还未完全形成。

林新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干预使它更加完善。

“陛下,上次臣已经跟太子殿下简单的沟通过了。以前的取士制度,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造就的多是些只会摇头晃脑的书呆子,没有多少实用性,所以您才停摆了科举。”

老朱点了点头。

“你说的没错,那些书呆子确实难堪大用!”

“而且,您也知道,南北考生在教育水平上有差异,所以统一的科举制度缺少公平性。”

“这一点朕也知道,那你有什么办法呢?”

“臣以为,应该单独成立一个教育部门,专门为朝廷培养人才,为您所用。”

听了这话,老朱高兴不已。

“嗯,你接着说。”

林新一脸认真的说道:

“这个教育部门统管大明的教育问题。

我们可以建更多的学校,普及教育,让更多的孩子入学学习,这样就能挑选出更多的人才。

将学校等级按照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分为小学、中学、高级中学和大学。

学生从六七岁开始入学,小学五年、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边学边实习四年。

其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