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留下关于自己学说的专著,有关他生平的资料也极少,只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存有他见滕文公之事,从中略可窥见其思想主张之一斑。
据载,对神农学说颇有研究的许行从楚国到了滕国,主动拜访滕文公并对他说:“我从远方而来,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在您这里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做您的百姓。”滕文公便收留了许行和他的几十位弟子。
许行和弟子们身穿粗麻布衣服,亲自耕种,并用收获的谷物、织的席子和草鞋来换取农具和生活用品。不久,儒家弟子陈相和陈辛兄弟二人也背着耕田的犁锄从宋国来到滕国。他们拜见滕文公,并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王的百姓。”于是,陈氏兄弟也在滕国住了下来。
反对不劳而获
许行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不劳而获。他认为,“仓廪府库,是厉民而以自养也”,国君设仓库储存米谷,以及设府库积聚财货,都是伤害人民来供养自己的行为。同时,他还一并否定国君对仓库、府库所存之物的拥有权。另外,他还主张依据产品的长短、大小等数量、质量规定价格,不赞成商人居中剥削,反对抬高物价的欺诈行为。
一天,陈氏兄弟与许行不期而遇,许行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平等劳动、分工互助、等量交换等学说,陈氏二人大为悦服,便抛弃了以前所学的儒家的那一套,跟着许行学习起神农学说来。
后来,陈相去拜访孟子,传达了许行的一些言论和思想。如:“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库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听后大为光火,当即对许行口诛笔伐,许行的思想却也因此幸而得以留存。
许行认为,滕文公施仁政,可算有德,但还没有达到圣贤的境界。真正的贤君,应该“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也就是说,要亲自下田与人民一起耕种,自食其力;要一面自己做饭吃,一面治理国家。许行这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反对不劳而获的主张,体现了其消除阶级差别、追求社会平等的朴素的社会理想,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遗憾的是,他没能看到职业分工是生产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君民共耕”是不切实际的。
这就难怪孟子一听到许行的主张,就大力反驳了。孟子还通过陈相了解到,许行除了吃的粮食是自己种的外,戴的帽子、做饭的锅、耕田的农具等,都是拿其他东西换来的。于是,孟子指出,由于分工不同,人们的生活用品不可能全部自产,国君更不可能一面耕种田地,一面治理国家。
孟子由对许行的评判,得出了一个影响千古的著名结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其实,“君民共耕”或许原始社会的氏族首领真正实行过,但到了后来,帝王们每年正月搞的“亲耕”——亲自扶犁耕田,只不过是一种仪式,只是为了劝课农桑而已。如《谷梁传》就记载:“天子亲耕,以共粢盛。”很显然,这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
氾胜之——西汉农业技术专家
氾胜之,氾水人,西汉农学家。其先人本姓凡,在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为躲避战乱,举家迁往氾水,因此改姓氾。氾水是济水支流,位于今山东曹县北20公里与定陶县分界处。
氾胜之生平事迹不详。只知他在汉成帝时,出任议郎、劝农使者。他曾在包括整个关中平原的三辅地区推广农业,教导种植冬小麦,而且颇有成效。许多热心于农业生产的人都前来向他请教,关中地区的农业因此取得了丰收。
他本人可能因为推广农业有功,由议郎提拔为御史。他总结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创造了精耕细作的区田法,另外还有溲种法、穗选法、嫁接法等。他著的《氾胜之书》共2卷18篇,是中国最早的农学著作。
关中地区有着悠久的农业传统,是古代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尧、舜的农师,周人的祖先后稷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以后重农一直为周王朝的基本国策。战国末期,秦国便是凭借关中雄厚的经济实力完成统一大业的。
西汉建立以后,非常重视关中地区的农业,兴修了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到汉武帝统治时期,先是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在关中地区推广种植冬小麦,后又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在关中地区推行代田法和改良农器。约60年后,氾胜之踏入了赵过曾经为之努力的领域。
搜粟都尉赵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