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首先,我绝不可能是人渣 > 儒——又臭又长,建议别看

儒——又臭又长,建议别看

统儒学中的元气、仁心杂糅在一起,用以解释宇宙自然的生化和人类社会的演进,建立了资产阶级新儒学。谭嗣同则建立了以“仁”与“以太”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以图为维新变法清除障碍。

孙中山籍古创制

孙中山结合西方民主制度和儒家思想,创立了政权、治权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还仿“周礼”制订了详细的“结会”“动议”等规程,并以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儒家道德作为复兴民族的基础,以儒家的大同作为民主的同义语。

现代新儒学则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对“五四运动”激烈反传统的一种保守的回应。1922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的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堪称现代新儒学之开山之作。熊十力、冯友兰等亦先后成为现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

大众儒学

一种新儒学研究派别,是当代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派认为,“内圣外王”涵盖了“塑造人”的理论和“塑造人群(含人群、社会和国家、世界)”两个方面,涵盖了整个社会学的全部领域,一切有关社会学的学说都可以用“内圣外王”予以贯通。

他们以儒学的“内圣外王”为立宗之本,目标是在汇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和发展儒学。代表作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贺麟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等。主要成果是熊十力继承陆王心学构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和冯友兰的“新理学”。

内圣外王

这是对儒学思想的总概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内圣范畴,即通过修养成为圣贤;齐家、治国、平天下,属外王范畴,即在内心修养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推行王道,创造和谐社会、大同社会。内圣与外王都以仁、义、礼、智为根本指针。

新中国成立后,新儒学沉寂了几十年,成绩甚少。改革开放后,一些新儒学著作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些学人开始反思和讨论新儒学的功过利弊,对儒学和新儒学进行彻底的、全面的去糟取精、古为今用。新儒学是当代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教义、思想与终极追求

儒教以孔孟之道为教义,以此规范、引导信仰者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作为了一种传教的载体。孔孟之道不仅被儒士作为立身行事的规范,而且也成了中国人思维模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主体部分。其中的条条框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影响着其言谈举止。

成仁取义——儒者的人生路

在人生路上,总要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和冲突,如生死、穷达、理欲、毁誉、力命、出仕、公私、群己等,应持何种态度?应怎样选择?儒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儒家看来,选择人生路的原则就是“以仁义为重”,当道德价值与其他价值发生冲突时,应毅然决然地成仁取义,选择道德,放弃其他;当非道德的各种价值发生冲突时,人应达观待之,悠然洒脱;而当道德与非道德价值发生冲突时,可灵活权变,相机应对。

生死问题是人生的最大问题。孔子曾说:“不知生,焉知死。”他不愿谈论死亡,认为人应当着力于生存,尽量把生的义务做到最好。儒家并不畏死,他们认为死亡是自然的,并不可怕,关键是人要在死亡中表现出生命的意义和人格的伟大。

成仁取义

儒家对人的死法是很有讲究的,强调人要死得其所。比如,孔子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关于义利问题,儒家主张重义轻利或崇义非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孟子则说:“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公与私,也是人生中一对大矛盾。对此,孔子说:“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矣,敏则有功,公则悦。”即应该以宽仁争取民心,以挚诚争取信任,以公道让群众悦服。孟子说:“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也是强调先公后私、以公为重。

推己及人

在群己关系上,儒家提倡推己及人。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则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