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冬,在彻底稳定了江东局势之后,刘备在吴郡太守府召集了麾下所有核心文武,商议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设立正式的扬州牧府,并确定治所。′顽¨本`鉮/占* ,哽`鑫_罪.筷\
议事大厅之内,炉火熊熊,暖意融融。刘备高坐主位,环视着堂下济济一堂的文武贤才,心中豪情万丈。李沐、糜竺,糜芳,鲁肃、张昭、张纮、诸葛瑾、顾雍、秦松、孙乾、简雍等文臣谋士分列左右;张飞、太史慈、周瑜、高顺、张辽、周泰、蒋钦、董袭、陈武、潘璋、朱治、贺齐、凌操等武将则按剑而立,神情肃穆。远在合肥的关羽和刘晔,也己派人送来了书面意见。
刘备清了清嗓子,朗声道:“诸位,自我等南下江东,历经数场大战,如今庐江、丹阳、吴、会稽、豫章五郡之地,以及九江郡南部,皆己归我掌控。
江东基业己定,民心亦附。备奉天子诏,为扬州牧,总管江东军政。如今,是时候设立正式的扬州牧府,并确定一处治所,以为我军政中心,统筹江东。不知诸位有何高见?”
此言一出,堂下众人皆是精神一振。设立牧府,确定治所,这标志着刘备集团将从一个流动作战的军事集团,真正转变为一个拥有稳固根据地的地方政权,意义非凡。~秒\章*截?晓?说~罔¨ ′追¢最.辛~彰\踕?
张昭率先出列,抚须道:“主公,如今我军新定江东,百废待兴。治所之选,关乎未来百年大计,不可不慎。依昭之见,吴县物阜民丰,水陆交通便利,且己为主公经营数月,民心安定,官署齐备,可暂为州牧府治所,以便主公号令西方,稳定局势。”
张纮亦点头附和:“子布先生所言甚是。吴县人文荟萃,乃江东之腹心,以吴县为治所,可迅速整合江东士人之力,为主公所用。待日后局势进一步稳定,再考虑迁徙亦不为迟。”
鲁肃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出列道:“主公,吴县虽好,然其地处平原,西通八达,于军事防御而言,并非最佳选择。
我军未来之敌,北有袁术,西有刘表。治所当选一处既能便利交通,又能易守难攻,且有发展潜力之地。肃以为,庐江郡舒县,北接淮南,西邻江夏,水路通达巢湖、长江,且为主公最早经营之地,根基稳固,亦可为备选。”
周瑜亦出言道:“主公,若从水师便利及未来向长江中上游发展考虑,柴桑(位于九江郡南部,靠近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地理位置亦颇为重要。*看¨书-屋/ `已¢发_布/罪\辛′彰^踕`”
众说纷纭,各有道理。有人提议丹阳郡宛陵,认为其地势险要;有人则认为会稽郡山阴(会稽郡治所)最为富庶,当为首府。
刘备听着众人的意见,微微颔首,目光转向了自始至终未曾发言的李沐:“子修,你智谋深远,对此事有何看法?”
李沐上前一步,从容笑道:“主公,诸位先生所言,皆有其理。吴县繁华,舒县稳固,柴桑冲要,宛陵险峻,山阴富庶,皆可为一时之选。然则,治所之设,不仅要考虑当下,更要着眼未来。江东,不过是我等之根基。未来的州牧府,当有王者之气,亦要有控扼东南,北望中原,西通荆益之便。”
他顿了顿,走到堂中悬挂的巨幅江东堪舆图前,伸手指向一处地方,朗声道:“主公,诸位请看此地——秣陵!”
众人目光随着李沐的手指望去,只见秣陵位于长江南岸,丹阳郡境内,北临大江,西有丘陵,东有湖泊,地势开阔,钟灵毓秀,正处于江东数郡的中心连接地带。
李沐继续道:“秣陵,古称金陵。昔楚威王巡狩至此,见其有王者之气,遂埋金以镇之,故名金陵。此地依山傍水,龙盘虎踞,实乃帝王之宅。
若在此筑城,以为州牧府治所,向北可控扼长江,威慑淮南;向西可溯江而上,经略荆楚;向东可顺流而下,通达西海。其地理位置之优越,远非吴县、舒县可比。”
“诚然,秣陵如今尚是一片荒芜之地,筑城非一朝一夕之功。沐之浅见,州牧府可暂设于吴县,以便主公处理日常军政,稳定江东人心。
与此同时,可派遣得力干将,征集民夫工匠,在秣陵择址开始营建新城。待新城初具规模,再行迁都。如此,既不耽误眼前之事,又可为长远发展奠定万世之基。”
李沐此言一出,满堂皆惊!众人皆未曾想到,李沐的目光竟是如此长远。
刘备快步走到地图前,仔细端详着秣陵的地理位置,越看越是心喜。
“好!”刘备抚掌大赞,“子修之远见卓识,实非常人可比!就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