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 第7章 铁岭市《昌图县》

第7章 铁岭市《昌图县》

在辽宁省最北部,松辽平原南端,有一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昌图县。,2?0¢2!3!t*x·t,.+c/o?m¢作为铁岭市下辖县,它东与开原市接壤,西连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南邻法库县,北接吉林省四平市,区域总面积4317平方公里,是辽宁省面积最大的县。这片土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也孕育着多元的民俗风情。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昌图县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境内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数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商周时期,这里属肃慎族活动区域;秦汉至魏晋,为东胡、鲜卑等民族游牧之地;唐代,纳入安东都护府管辖,开始与中原文化产生密切交流。

辽金时期,昌图成为契丹、女真等民族的聚居地,农业与畜牧业并行发展,留下了众多城址、墓葬等遗迹。元代,此地属开元路,是连接中原与东北边疆的重要驿站;明代,为辽东边墙防御体系的一部分,设有多处卫所,军事地位突出。

清代,昌图迎来重要发展节点。乾隆年间,朝廷在此设立昌图厅,开启大规模垦荒屯田,关内移民陆续迁入,带来先进的农耕技术,使这片土地逐渐从游牧区转变为农业区。光绪年间,昌图厅升为昌图府,辖一州三县,成为辽北政治、经济中心。

民国时期,昌图改府为县,先后隶属奉天省、辽宁省。抗战时期,这里是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的重要区域,无数志士在此投身抗日斗争,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新中国成立后,昌图县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1984年划归铁岭市管辖,逐渐发展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昌图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底色,融合满、蒙、汉等多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传统农耕技艺、民间艺术、饮食习俗等相互交织,构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昌图历史上人才辈出。近代以来,涌现出一批投身革命与建设的杰出人物。如抗日名将马占山,虽籍贯为吉林,但曾在昌图一带组织抗日武装,留下了抗击日寇的英勇足迹;当代农业专家陈温福院士,虽非昌图人,但长期在辽北地区开展水稻种植研究,其成果对昌图农业发展影响深远。此外,当地还涌现出许多民间艺人,在二人转、剪纸、泥塑等领域传承着传统技艺。

二、行政区划与乡镇简介

昌图县下辖33个乡镇(场),包括26个镇、4个乡、3个农场,乡镇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昌图丰富的地域风貌。

昌图镇

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昌图镇面积182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镇内交通便捷,京哈铁路、集锡高速穿境而过,商业繁荣,拥有多家大型商场和专业市场。工业以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为主,农业则以蔬菜、花卉种植为特色,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镇内设有昌图县博物馆,馆藏文物展现了当地从远古到近代的发展历程。

八面城镇

位于昌图县西北部,面积137平方公里,因清代建有八面城墙而得名。这里是辽、吉两省交界处的重要商贸节点,市场辐射周边多个县市。工业以服装加工、食品制造为主,农业盛产玉米、大豆,镇内的八面城古镇遗址见证了其作为辽北重镇的历史地位。*天*禧!暁\税·蛧! _更/辛?嶵!全\

老城镇

原名“昌图老城”,曾是昌图府治所,面积114平方公里。镇内保留了大量清代建筑遗迹,如府衙旧址、文昌宫等,文化底蕴深厚。农业以水稻种植为特色,所产“昌图大米”享誉东北。近年来,老城镇依托历史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吸引了众多探寻辽北历史的游客。

宝力镇

地处昌图县中部,面积178平方公里,是全县重要的农业大镇。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玉米、高粱产量居全县前列,拥有多家粮食加工企业,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镇内的宝力水库是周边重要的水利设施,兼具灌溉、养殖、休闲功能。

亮中桥镇

位于昌图县南部,面积152平方公里,以“亮中桥白酒”闻名。这里酿酒历史悠久,清代就有多家酒坊,如今形成了规模化的白酒产业集群,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农业以花生种植为特色,“亮中桥花生”因颗粒饱满、出油率高成为地理标志产品。

三江口镇

地处昌图县最北部,与吉林省四平市隔河相望,面积143平方公里。因东辽河、西辽河、招苏台河在此交汇而得名,水资源丰富,是全县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