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北部,有一座城市虽面积不大,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城市魅力,它就是调兵山市,其区域面积为263平方公里 。·咸?鱼.看~书¢枉¢ ′更`芯′嶵¢哙?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人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调兵山历史源远流长,早在7000年前,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古老的红山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清晰的足迹 。先人们在此从事着原始的农耕、渔猎活动,创造出了早期的文明,他们使用的石器、陶器等器具,成为了后人了解那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调兵山的归属不断变迁。秦代时,这里属平州;东晋至隋朝,被高句丽族割据;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收复此地,归安东都护府辖地 。到了辽代,调兵山隶属黄龙府隶上京;金代时,归属会州。这些朝代的更迭,使得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形成了调兵山独特的文化基因。
清朝至中华民国时期,调兵山属铁岭法库县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法库门抚民厅,调兵山、大明等村镇划入法库厅管辖。法库厅共分30个社,调兵山为安全社首村,辖17个村,大明安碑为安庆社首村,辖12个村。宣统二年(1910年),法库厅改30个社为一城十乡,调兵山为东一乡,仍为乡会所在地,大明安碑村为东二乡,乡会所在地为柏家沟。民国二年(1913年),法库改厅为县,此后,调兵山和大明等地一直为法库县所辖。大青、晓明等地则始终为铁岭县的辖区。
1946年7月至1947年7月,中共辽吉一地委曾在此设置“铁法县” 。1949年建国后,调兵山市东南部区域划为铁岭县管辖,西北部区域划为法库县管辖。1981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划铁岭县、法库县的各一部分行政区域设市,因邻近铁岭市和法库县而得名铁法市。1984年6月30日,铁法市改为铁岭市铁法区。1986年9月恢复铁法市建制。200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调兵山市,从此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调兵山的得名也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相传800多年前,金国元帅兀术在此操练兵马,调兵遣将,挥师中原 。他带领着金国的铁骑,在这里进行着紧张的军事训练,制定着战略计划,为攻打北宋做着充分的准备。后来,民国三年(1914年)出版的《法库县志》中记载“金兀术曾驻兵于此,山坡垒迹犹存”,为这段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此后,人们便将金兀术调兵点将的山峰称为“调兵山”,以此纪念他的赫赫战功,这座城市也因此得名。
在这片土地上,还流传着许多与历史相关的故事。比如北宋徽、钦二帝曾被掳来囚禁于此 ,留下了“点将台”“锁龙井”等遗址。虽然这些遗址在岁月的侵蚀下,有些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但它们依然承载着那段特殊的历史记忆,吸引着众多历史爱好者前来探寻。*e*z.k,a!n?s`h/u-._n¨e·t\
二、行政区划与乡镇简介
调兵山市下辖晓南、大明、晓明3个镇和兀术街、调兵山2个街道,共有34个行政村、25个社区 。
晓南镇位于调兵山市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镇内工业发展态势良好,拥有多个工业园区,涵盖机械制造、建材加工等多个行业。许多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晓南镇也注重农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如蔬菜大棚种植、水果种植等,农产品品质优良,不仅满足了当地市场的需求,还远销外地。
大明镇位于铁法煤田的北部,曾是铁法矿务局建局初期的行政中心 。这里因煤而兴,附近有大明一矿、二矿,曾经人声鼎沸,车水马龙,镇内商业无比繁荣,是仅次于全市的第二个商业活动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部分都是第一批开发组建铁法矿区的那一代人及他们的后人。他们见证了矿区的辉煌与变迁,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随着煤炭开采的枯竭,大明镇也告别了昔日的繁荣,年轻人纷纷离开,去追寻更广阔的天地,只剩下年迈的老人,他们孤独地守着这片曾经的家园。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矿区的记忆,那些废弃的矿井、铁轨,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晓明镇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小镇 。这里的乡村风光优美,田野一望无际,每到农作物收获的季节,金黄的麦浪、饱满的玉米,构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