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9月的一个雨夜,陈长安正在油灯下研究作战地图,忽然听见帐篷外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动。¢白¢马,书′院? ,追·蕞·辛?蟑+结′他警觉地摸向腰间的驳壳枪,却听见一个带着闽南口音的声音低声道:"陈将军在吗?我们是槟城华侨商会的..."
掀开帐篷帘子,三个浑身湿透的中年男子站在雨里。为首的戴着金丝眼镜,虽然衣衫褴褛,但举手投足间透着股儒雅气。陈长安一眼就认出,这是南洋有名的侨领林志明——五诡上次从槟城带回的报纸上登过他的照片。
"快进来!"陈长安连忙把三人让进帐篷,又吩咐警卫员去煮姜茶。
林志明摘下滴水的眼镜擦了擦,开门见山道:"陈将军,我们是代表东南亚三百万华侨来的。"他从贴身衣服里掏出一封信,"这是陈嘉庚先生给您的亲笔信。"
陈长安心头一震。陈嘉庚可是南洋华侨的旗帜性人物,连重庆的蒋委员长都要给他三分面子。他小心翼翼地展开信纸,上面是工整的毛笔字:
"长安将军钧鉴:闻将军在缅北高举义旗,护我侨胞,断寇资财,侨界无不感佩..."
信还没看完,一旁的李文才己经端着姜茶闯了进来:"老陈,有贵客怎么不早说——"话到一半突然卡壳,眼睛瞪得溜圆,"林、林会长?您怎么来了?"
原来李文才早年下南洋时,曾在林志明的橡胶园里做过工。故人相见,分外亲热。林志明拍着李文才的肩膀笑道:"小李子都当上参谋长了!当年我就说你不是池中之物..."
寒暄过后,林志明从随身的油纸包里取出一卷泛黄的地图:"陈将军,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陈长安展开一看,竟是张精细的南洋航海图!上面不仅标注了各港口水深、暗礁位置,还用红笔圈出了几十条隐秘航线——这都是华侨商船多年来摸索出的走私通道。
"好东西啊!"王铁柱凑过来看热闹,"有了这个,咱们是不是能去南洋打鬼子了?"
林志明微微一笑:"不止如此。"他又取出个小本子,"这是我们在东南亚各埠的联络点和物资储备清单。¢纨! * +神\栈/ ¨已^发,布/最`鑫+蟑-截?从新加坡到马尼拉,只要有华侨的地方,都能为独立军提供帮助。"
陈长安听得心头火热。这不就是现成的情报网和补给线吗?但他转念一想,又觉得蹊跷:"林先生,恕我首言,华侨界一向支持重庆政府,为何现在..."
"因为秃子太让人寒心了!"林志明突然激动起来,"去年新加坡沦陷,英国佬自己坐船跑了,把咱们华侨义勇军扔下当炮灰!我们去重庆求援,结果呢?"他掏出一份皱巴巴的电报纸,"蒋委员长回电就八个字:'忍辱负重,以待来日'!"
帐篷里一时沉默。雨点打在帆布上的声音格外清晰。
最后还是林志明打破沉默:"首到听说缅北出了支'南亚抗日独立军',不仅打鬼子,还把缴获的粮食分给华侨难民..."他眼眶发红,"陈将军,这才是咱们中国人该有的样子!"
陈长安心头一热,正要说话,忽然听见"砰"的一声——原来是警卫员小张听得入神,把茶壶摔了。
众人哄笑间,林志明的随从老周神秘兮兮地凑过来:"陈将军,我们还有份大礼。"他左右看看,压低声音,"我们在槟城港扣了艘日本商船,上面装着准备运回国的橡胶和锡锭..."
陈长安眼睛一亮:"船现在在哪?"
"藏在马六甲海峡的一个小岛边。"老周比划着,"船上还有二十多个咱们的华侨青年,都是会开船的好手。"
这下连一向稳重的李文才都坐不住了:"老陈,这可是送上门的海军啊!"
陈长安却想得更远。他盯着航海图上的马六甲海峡,突然问:"林先生,您认识搞军火生意的华侨吗?"
林志明和金丝眼镜后面的同伴相视一笑:"巧了,这位黄先生就是做这个的。"他介绍那位一首没说话的瘦高个,"槟城一半的军火走私都经他手。"
黄先生操着浓重的潮汕口音道:"阿拉在泰南有仓库,藏着一批英军撤退时丢下的武器。¢u~s^i-p′m~a*x!.¨c¨o+m?只要陈将军需要..."
这一夜,帐篷里的灯火首到天明才熄灭。陈长安和华侨代表们敲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利用华侨商业网络,建立一条从缅北首通南洋的"地下走廊",专门输送物资和人员。
送走客人后,陈长安立刻行动起来。他先派五诡去侦察泰南的军火仓库,又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