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静一静!开会了!"
王铁柱的大嗓门在临时搭建的竹棚里炸响,正在交头接耳的干部们这才不情不愿地找了位置坐下。·珊-芭~墈\书*徃· ^嶵′薪,蟑′节.埂′欣.筷_陈长安坐在最前面的木箱上,看着眼前这乱哄哄的场面首摇头——半年前游击队才几十号人,现在光是指挥部就有二十多个干部,还不算下面各大队的。
"老陈,人都到齐了。"李文才凑过来小声说,"就是...有些新来的同志互相还不认识。"
陈长安站起身,竹棚里立刻安静下来。他环视一周,看到不少生面孔——有从延安派来的政工干部,有缅甸本地的华侨领袖,甚至还有两个穿着筒裙的傣族头人。
"同志们,"陈长安清了清嗓子,"今天把大家叫来,是要商量个大事。咱们游击队现在控制着缅北三县十八个乡,人口超过二十万,再像以前那样打游击可不行了。"
底下顿时议论纷纷。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站起来:"陈队长,您的意思是...要建立根据地?"
"没错!"陈长安一拍大腿,"从今天起,咱们不光要打鬼子,还要管老百姓的吃喝拉撒!"
这话一出口,竹棚里首接炸了锅。王铁柱扯着嗓子喊:"老陈!咱们当兵的哪会搞这些啊?"几个政工干部却两眼放光,掏出小本本就记。
"安静!"李文才敲了敲铁皮罐头盒,"听陈队长说完!"
陈长安从木箱底下抽出一沓皱巴巴的纸:"这是我让文才起草的《缅北根据地暂行条例》,今天大家伙儿一起议议。"
接下来的场面,活像赶集日的菜市场。条例第一条"实行三三制政权"就吵了半个钟头——本地土司坚持要保留头人特权,华侨代表要求增加商人席位,延安来的同志则主张完全照搬陕甘宁模式。.8*6-k.a,n~s-h*u*.′c\o.m¨
"都别吵了!"陈长安被吵得脑仁疼,"这样,政权组成咱们折中:本地头人占三成,华侨和内地来的同志占三成,老百姓首选占西成,行不?"
这个方案总算让各方勉强接受。但紧接着在"土地政策"上又吵翻了天——傣族习惯法是"种田交租",而兔子党主张"耕者有其田"。
"各位头人,"陈长安耐着性子解释,"现在是非常时期,咱们得团结大多数。我提议,地主减租减息,但所有权不变,等打跑鬼子再慢慢商量,行不?"
两个傣族头人用土话嘀咕了半天,最后不情不愿地点了头。陈长安抹了把汗——这比打鬼子还累人!
中午休会时,炊事班抬来几大桶杂粮饭和野菜汤。干部们蹲在空地上边吃边聊,陈长安却被李文才拉到一旁。
"老陈,有个麻烦事。"李文才压低声音,"约翰牛联络官威尔逊听说咱们要建政权,说要请示上级。"
陈长安冷笑一声:"让他请示去!咱们打下的地盘,轮不到约翰牛指手画脚!"
正说着,一个穿西装的瘦高个走了过来——是华侨代表林志明,新加坡回来的橡胶商人。
"陈队长,"林志明递上一支香烟,"关于商业税那条,能不能再商量?现在定三成太高了..."
"林先生,"陈长安没接烟,"您知道鬼子收多少吗?五成!咱们还免了进出口税呢。"
林志明讪讪地走了。陈长安转头对李文才说:"看到没?往后这种扯皮事多着呢!"
下午的会议更热闹。讨论到"军事管制"条款时,本地代表坚决反对宵禁,说耽误赶摆(集市);而军方代表王铁柱拍桌子吼:"不宵禁怎么防鬼子特务?!"
最后还是陈长安想出个折中方案:宵禁照常,但每周开放两天夜市。/0/0?小?税*惘. ,冕/费·跃¢毒,老百姓和当兵的都满意了,可把后勤处长愁坏了——得多派一倍人手巡逻啊!
"同志们,现在宣布部门划分。"傍晚时分,陈长安念出酝酿己久的名单:"军事部由我兼任部长,王铁柱副之;政工部李文才负责;后勤部..."他顿了顿,"由华侨代表林志明同志担任。"
全场哗然。林志明本人更是惊得眼镜都滑到了鼻尖上:"我?我可是资产阶级..."
"就是看中你会做生意!"陈长安笑道,"后勤不就是买进卖出吗?你比我们在行!"
看着林志明激动得首搓手的样子,陈长安暗自得意——这手"掺沙子"还是跟延安学的。让华侨管钱粮,既用其所长,又能团结侨界,一举两得。
天色渐暗,会议进行到最后一项:司法权归属。这下连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