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抗战:从黄崖洞兵工厂开始崛起 > 第121章 轻重机枪已投入量产,接下来——研制冲锋枪!

第121章 轻重机枪已投入量产,接下来——研制冲锋枪!

“哒哒哒哒哒——”

39式重机枪的枪口迅猛一颤,第一梭子弹轰然击出,枪身剧震,随即便陷入一种节奏稳定、力道沉实的高速射击循环中。\暁.税`C!M`S¨ !芜¨错·内′容^

弹链顺着供弹口飞速滑动,机匣内结构精确配合,击针、抛壳、送弹、闭锁一气呵成,仿佛一台高精度的机械发动机在高速运转。

抛壳口处,热壳如雨般泼洒,撞击在地面帆布和弹壳桶壁上,发出密集而急促的金属声响,枪口火光连续爆闪,射击声厚重浑圆,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杂音。

三脚架深深扎进地面,稳如磐石,枪管延展向前,连续火力呈锯齿状涌动,数十发子弹在极短时间内倾泻而出。

远处的钢靶被接连命中,着弹点精准密集,形成一道明显的压制线,靶后泥土甚至扬起一长溜的烟尘。

39式重机枪的枪机重量分配合理,往复动作稳中带劲,枪身回座快、抖动小,后坐力虽沉但不拧。

射手伏在枪后,仅凭上身压制与三脚架联动,便能稳稳控制住射界,火力可长时间维持在预定射线内。

相比起捷克式重机枪的强烈后坐与略显迟滞的射速,39式节奏更快,发射密度更高。-第¢一,墈*书¢枉+ ¢蕞`歆?璋.结+埂+新?筷+

捷克式每次射击间隙略长,枪口跳动幅度大,着弹点偶有飘移,而39式的弹流如同刀锋连线,几乎没有间断。

换作日军那类使用气冷、结构复杂、供弹不稳定的老式重机枪,更是无法维持住如此高强度、高准确的压制状态。

枪管渐热,护套通风良好,散热孔间气流流通迅速。

机枪手偶尔松开扳机,短暂点射一两梭,又迅速接入连发模式,整个射击节奏被牢牢掌控,没有任何因过热或供弹失误引发的间断。

弹链打尽前,另一名战士快速更换供弹,动作顺畅准确,机匣盖开合之间,没有任何卡滞。

新的弹链接续射击时,枪机没有一丝延迟,依旧保持高效循环。火力持续近两分钟,未见故障,未见停顿,整支机枪仍然牢牢架在原位,输出如初。

烟气逐渐散去,弹壳铺满射击位前方的泥地,钢靶被打得变形塌陷,靶后堆起小堆沙土。

39式重机枪静静立于三脚架上,机匣外壳泛出淡淡热光,枪管尚在散热,护套孔中隐有余烟。

试射完美结束,效果出奇得好。

几日后,林壹听说39式轻重机枪成功实现量产,而他也开始了PPS-43冲锋枪的研制工作。¨第+一′看,书_枉\ +冕\废?悦-读-

至于毛瑟98K狙击步枪、美制伊萨卡M37霰弹枪和勃朗宁HP手枪的图纸,林壹己交给了周洋,让他去组织相关的技术工人先行研究。

如果他们能独立研究出来最好,研究不出来也没关系,回头等他解决了冲锋枪,再帮他们搞定就是。

“厂长,这毛瑟98K,大家倒是不虚,只是狙击型98K,还真没见过,看图纸....好像跟普通的制式98K不太一样。”

“确实在精度上有些区别,让大家先试试吧!”林壹点点头。

“还有这....霰弹枪,也没见过。就是手枪最简单了,应该能造出来。”周洋挠了挠头,颇为无奈道。

“能把手枪量产了也行。”

“好!”

“冲锋枪的产线,组建完了吗?”

“组建完了!”周洋点头。

林壹走入车间,眼前这条39式冲锋枪产线,是他亲自规划设计的小型高效产线,和步枪、机枪产线的庞大笨重不同,这里显得更加紧凑而有序。

靠近车间入口处,三台中型曲柄冲床一字排开。

冲床结构紧凑,模架稳定,每台设有独立限位调节系统和快速换模装置。

模具压合机构采用斜楔引导定位,闭合点控制精确,冲程长度专为冲锋枪小型零件设定,主用于冲压机匣、弹匣套筒、护木座等薄壁结构。

冲压之后,零件将通过侧向滑轨输送至下一段。

中段加工区布设的是一组短行程立式铣床与钻床组合设备。

设备台面经调整,最大行程精确限制在设定范围内,刀架侧设齿轮微调系统。

各机床均配置专用夹具座,用于定位机匣导轨、保险孔、击针通孔等多处关键部位。

刀具进刀由手动控制,但通过限位块和斜齿轮棘轮组精确引导,确保重复定位精度。

沿工艺线向内,是一排脚控电阻点焊平台。每组焊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