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弹时,一名战士本能地望向枪顶,习惯性地准备插入弹匣,却发现枪侧打开的弹链盖正静静敞着。^求?书¢帮` !哽.芯-最/快.
“在这儿呢!”周洋笑道。
他低头一看,年轻的脸庞微红。
原来,弹链供弹系统与以往用惯的匣供式截然不同。
在周洋的指导下,战士们开始熟悉弹链的装填与挂载方式,逐一插入链节,拉动供弹带后,感到枪机带动链节的动作干脆顺畅。
他们反复操作几遍,从开保险到击发准备,每一个细节都逐渐熟悉起来。
39式轻机枪的操作顺序与捷克式相通,但在结构设计上更为合理,许多部件简化之后更便于上手与记忆。
复进簧压缩行程短而有力,撞针联动结构清晰利落,没有任何多余的阻尼感。
战士们低声交流,不时用手比画结构布局,再次拉动枪机、检查弹道通路,确认击发组件复位顺畅。
他们的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有信心。
很快,便准备好下一步。
试射!
“准备!”
周洋轻轻抬手,而后重重放下,“打!”
枪口猛然一颤,随即暴烈的连续射击声在试射场上炸响。
39式轻机枪的枪管仿佛被无形之力钉死在射击线上,子弹成串喷出,弹链顺着供弹口迅速流动,弹壳接连从底部抛出,落在防弹帆布上,叮叮作响。?我-的¨书!城+ ′追+醉`薪/蟑′結_
枪身震动节奏密集,毫不拖沓,击发频率稳定而饱满。
与捷克式轻机枪射击时的节奏相比,39式显得更快,密度更高。
每秒十发以上的连发速度,使得枪口火光几乎连成一条完整的线。
枪身虽有后坐,却并不剧烈,战士肩膀贴得紧,脚架稳固压在泥地里,枪并未出现明显跳动。
火线前方,一百米外的靶纸在短短几秒内被撕开数十处破口,弹着点集中,无一出圈。
战士们早己习惯了,捷克式轻机枪在射击时,必须控制点射的节奏,但现在,在39式面前,几乎没有那么多顾忌,只需压稳扳机,子弹便会精准得倾泻过去。
持续射击十秒,枪身温度开始上升,但散热护套设计合理,孔位均匀排布,热气自枪管两侧向上逸散,没有焦味,也没有金属胀音。
机枪手短暂松开扳机,拉机检查——供弹顺畅、枪机完好。
旋即进入第二轮强度更大的试射。
那名战士调整好射界,略微偏向左侧目标区域,再次压下扳机,枪口猛然一震,火舌再起。·微-趣/暁*说?网_ .首,发¢
弹链顺畅滑动,弹壳不断抛出,速度极快,几乎形成一道弧形抛物线,击打在地上的帆布上发出清脆的撞击声。
这轮射击节奏更快,连续射击时间更长,着弹点依旧集中在靶面核心区域。
枪口虽有轻微跳动,但依然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射手只需略微调整肩部夹持与握把角度,便能将火力带稳定压制在目标正中。
39式轻机枪的火力密度极高,弹道稳定,持续压制能力远胜众人熟悉的轻机枪。
在十秒以上的连发中,枪管温度虽上升速度超过了第一轮试射,但仍未影响到射击性能。
散热护套有效排出了大部分热量,枪身结构也未见任何热胀迹象。枪机运转顺畅,枪托也未传来明显的灼热感。
机枪手完成一条弹链的射击后,迅速拉机、排壳、检查枪机闭锁状态,动作熟练。
如此,反复试射了好几轮,首到半个小时过去,这挺39式轻机枪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不远处,刘科长等人目光中带着难掩的兴奋和惊讶。
整场射击下来,没有一次卡壳,没有一次供弹中断。
那种持续输出的压迫感,是他们在此前任何一款轻机枪上,都未曾体会过的。
战士们将39式轻机枪轻轻放回到台面上,烟气尚未散尽,枪身仍带余温。
光线照在黑色的护套与机匣上,反射出一层钝亮的金属光泽,不耀眼,但极有力量。
邢志国激动道,“厂长,如果前几场战斗有它,我们至少能少牺牲大半战士!”
林壹暗暗点头,RPD(39式)轻机枪确实远不是这个时代的武器可比,如果以二战为界,它应该算是二战后的武器,超脱了一整个时代。
看完39式轻机枪的试射过程,众人越发期待起39式重机枪了。
几名专门负责重机枪的战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