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唐宫奇案之失六骏 > 第二十四章 天后的朝堂战争

第二十四章 天后的朝堂战争

从中获赐物勋功,以前算是有诸多好处的“特权”,全家受益,也就得全家担责。但太平年月过久了以后,时移事异,此等惯例已不合实用,乞请策议废除这一恶政。

“……窃闻所司以背军之人,身久不出,家口皆拟没官。亦有限外出首,未经断罪,诸州囚禁,人数至多。或临时遇病,不及军伍,缘兹怖惧,遂即逃亡;或因樵采,被贼抄掠;或渡海来去,漂没沧波;或深入贼庭,有被伤杀……家口令总没官,论情实可哀愍。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伏愿逃亡之家,免其配没,则……”

“则”字下面,通常只剩颂圣套话,天皇挥手叫李贤不必再念下去,又照例叫朝臣“诸公议议”。这一次,堂上反响热烈得多:

“太子仁孝,虽胸怀眼界、奏章格局尚不及天后,但哀怜人间疾苦,又体贴圣意,黎庶感恩无地!”

刘仁轨这几句,倒不全是套话,重点在于“仁孝”二字评语。“仁”是上对下,太子奏请废除政令、免去逃亡军士家属籍没入官、为奴做婢之苦,当得起一个“仁”字。“孝”么……婉儿觉得奏状陈述理由有意避重就轻、以偏概全,是太子弘在煞费苦心保全“祖宗家法”的颜面。

他不好直接说这个施行已久的政令是恶法,于是列举了很多“不凑巧有误解”的特殊案例,比如其一:朝廷要逃亡军士自首可以免罪,一些人得知消息后在外地自首,拘押囚禁人数太多,不能及时问案断罪,该人已自首的消息也传不回原籍,导致他的家属仍然被抄捕配没,这就很无辜可怜。

其二:府兵们本来是按期去防边作战的,中途临时患病,没能及时按日到军中点籍,自己心里害怕受罚,索性逃亡。

其三:府兵已经到军作战,有的奉命出营砍柴,被敌军掠走;有的渡海遇风浪落水失踪;有的是真在突击奇袭时被杀伤了。大唐军法森严,同营同队战士必须相互照应保护,如果照应保护不到位致使伤亡减员,或者非战平白减员,同队伙伴、队头营主等都要坐罪。这些人为了自己脱罪,索性上报亡损战友“离队逃亡”,致使他们在原籍的家属被抄没官。

这些案例,在婉儿看来,都不是什么大量常见的情形。太子据此请求废除法令,名不正言不顺,只是一味强调“论情实可哀愍”。说好听点,他不愿意公开抨击父祖成法,说难听点,大有市恩卖好收揽人心的嫌疑。

她既能想到,天后自然也能。帘后冷笑道:“太子仁孝,自不必提的。只是要废了这祖宗之法,府兵们没了顾忌,还不大量逃亡么?只怕刘老帅麾下,没几天就人去帐空了吧?”

接话的是李贤:

“回天后。这奏表后面,亦有列举补牢举措,大致有:各关卡加强验籍搜捕、鼓励军中出首、多放府库物募兵补空额几条。”

“嗯,合理,可行!”刘仁轨赞道,“东宫及及其辅佐幕僚,颇有实政经验,不是那等只顾动嘴皮子不计后果的孟浪人哪。”

郝处俊等大臣也都一一称赞太子此议,引经据典地就“仁孝”二字做了好些口头文章,和方才议论天后那“建言十二事”时相比,气氛天差地别。婉儿听着,都有些同情武后了。

这两道奏章,差距有这么大?

往好里说,皇太子一直留京监国,处置庶政,养成谨慎细致脾性,凡事小处着眼,愿意惦记家眷冤苦这些琐细事,仁君风范展现无遗。但天后处置国是多年,高屋建瓴,雷厉风行,上来十二条军国方略,气势雄大,又非无的放矢,所言事也都是能落实的啊……唉,也许因为这十二条是婉儿辛苦多日整理出来的,她其实是在为自己的手笔辩解吧。

朝堂歌功颂德声稍稍落下,殿门外忽又传来动静。典仪来报,太子车驾已入宫,先来含元殿参礼二圣。

君臣都在等他,天皇即命传见。片刻后,皇太子弘身着公服,出现在殿门外,低头趋步入庭。但随后门外又出现两个人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那是两个女子,俱都头戴九树花钗,身穿翟衣,是一品命妇受册封时的朝服。她们浑身发抖,相互扶持着跟在太子身后,一步一拖走入含元殿,远远伏地不起。

李弘行拜礼叩见君父,带笑奏道:

“臣弘恭贺天皇天后家室呈祥,宫苑生瑞,遗珠复获,骨肉团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