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唐宫奇案之失六骏 > 第四章 生于昭陵

第四章 生于昭陵

第四章生于昭陵

一个二十岁刚出头的年轻人,娇生惯养、俊秀自矜,不用说也是习惯整洁的。?微?[}趣^小$说£ >>更?;±新^最¤1£快¥?出长安以后,明明能坐在车里躲避官道积潦和时不时飘洒的雨水,却坚持骑行,弄得自己浑身透湿、腰腿以下都糊满泥巴、连人带马浑身污渍斑斑,你这是何苦呢?

然后他还浑若不在意,一路高谈阔论、挥斥方遒,嘴里说着“当年文皇就是在这渭水便桥上与颉利可汗会盟”,马鞭一甩万千泥点子飞出,有些正糊在狄仁杰眼上嘴上——唉唉,他边用衣袖擦脸边想,雍王殿下你真是精力充沛、活跃过头了。

这话只能腹诽,没法宣之于口。倒不是畏权势,狄仁杰自觉没立场去抱怨什么。整队车马在泥汤路上艰难跋涉,个个困顿颠踬,只有雍王李贤一个人,活象骑行在繁花遍野的山阴道上,神采飞扬,言笑晏晏。

他不爱满口官腔之乎者也,但是聊天话题绝不庸俗浅薄,一路他和狄仁杰谈论最多的居然是……以晦涩难懂闻名的《后汉书》。

修辞、音义、俗雅如何如何,各家释注有何优缺,他打算召集哪些当世大儒来修释补正……看着这么一个活泼青年,象腐儒老夫子似的寻章摘句津津乐道,大部分见解还颇有功底,挺……别扭。

我狄某可是正经考科举以明经出身的,狄仁杰愤愤不平地想。全靠着二十年前死记硬背的坟典经义,他堪堪能接上小亲王的话茬,勉强维持一个读书人老文官的尊严。

一开始,并不是只有他自己受这活罪。行路队伍里以雍王贤爵阶最高,其次就是周国公武敏之了。两个身材容貌都类似的年轻美男子连骑行进,场面颇为养眼,但很快,这对表兄弟就起了争执。

当时狄仁杰的马落在后面,隐隐约约听到几句,似乎李贤一路谈学问把武敏之惹烦了,出言讽刺“二郎不去考进士真是国家一大损失。”

李贤剑眉一轩,反击:“岂敢岂敢,我没阿兄你那么好运气,只能闷头在家自己读读闲书。不象周国公身处翰苑儒林,挥笔策府词藻惊风,没两年就编成了那么多巨著,名扬天下啊。”

狄仁杰听得吞声一笑,完全明白李贤话中的讥嘲。近两年兰台——原秘书省——向朝廷进献的《三十国春秋》等撰书,依惯例是著着长官太史武敏之的名字,但谁不知道,所有文字都是李嗣真、吴兢等学士大儒的手笔,只怕连卷内“武敏之”那三个字都不是皇后侄子自己写的,他就落一个坐享其成。

武敏之也不动气,微笑回应:“二郎责备得是。敏之出身将门,素来粗疏无文,忝使兰台,可不只能靠着名士大儒博采古今文集,摘其英词丽句,整理古籍编撰类书沽名钓誉么?”

这句话一说出来,李贤脸上变色,怒意勃发。狄仁杰不明所以,想想才懂了武敏之的话中含义——他这是连当今太子李弘都讽刺上了。

“整理古籍”还没什么,武敏之偏偏又带一句“编撰类书”。这些年来朝廷颁布天下、美名最盛的类书,可不正是署名东宫太子编撰的《瑶山玉彩》嘛。

那也是李弘命许敬宗、许圉师、上官仪、杨思俭等当世名儒修采勒成的五百卷文集,奉上之后,二圣大悦,制赐物三万段,参与编修此书的文人官员个个升官受赏,一时海内交誉,太子的德望扶摇直上。其实狄仁杰很怀疑正是受了此事的启发,雍王贤才起意要编注《后汉书》,也来捞一把声望。

“你——你竟敢——”

李贤举起马鞭指着表兄鼻子,气得说不出完整话来。武敏之一点也不惊慌害怕,笑吟吟等着,狄仁杰都有点佩服他。+j-i/n·c?h_e.n^g*h,b·g\c′.\c*o^m!这周国公后背的鞭伤还未愈,路上每日上下马都得有人搀扶,但从来没叫过苦痛。相比之下,小雍王确实还稚嫩很多。

武敏之公然讥刺当今太子,确实狂妄无礼,但他原话根本完全没一字提及东宫。他就说了个“类书”,想来兰台正在修编的书籍里肯定也有类书,字面意思来看,他什么都没说错。李贤要为这训斥表兄,倒显得牵强骄横。

两个年轻人一时僵住了。狄仁杰望向骑行在一边的明崇俨,希冀使团队伍里这另一位重要人物——至少是个成熟稳重的中年人——出来劝劝。

盛夏时节,在骄阳和泥水中行路的大部分人都穿着轻薄袍衫,有的挽袖至肘,犹自气喘吁吁不住拭汗。明崇俨却从颈到脚都围拢在一袭棕褐披袍里,黑发显露,头顶用一只小冠束髻,象是道士装扮。骑行几天,他直垂胸口的长须都没怎么动过,仪态端稳,不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