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唐宫医影:药气回春录》上卷

《唐宫医影:药气回春录》上卷

《唐宫医影:药气回春录》

楔子

贞观年间,长安雪落无声。+x,s,a+n?y*e?w?u`._c¢o\m*太极宫的琉璃瓦覆着一层薄冰,如凝脂裹玉,却掩不住长春宫深处的沉郁。柳太后卧病已三月,自冬至那日晨起梳妆时猝然栽倒,醒来便半身不遂,牙关紧咬如铁铸,汤药难进,气息日渐微弱。太医院的铜炉换了七十二副药渣,紫烟缭绕中,太医们的眉头比殿角的寒梅更凝霜雪——中风闭证,历来是医家畏途,何况太后年事已高,气血亏耗如风中残烛。

这夜,值夜的宫女见长春宫檐角的铜铃无风自鸣,细碎的响声里,似有草木清气自远而近。她揉了揉冻红的鼻尖,恍惚看见阶下的积雪上,印着一串浅淡的药草叶痕,顺着痕踪望去,竟通向宫门处那株百年老槐。树影里,一个身着青布长衫的医者正抬头望窗,袖中露出半截药篓,篓里黄芪的暖香混着防风的清苦,在寒夜里漫开,像一声若有若无的叹息。

上卷:风邪锁宫闱,药气探沉疴

第一回 群医束手叹无策,寒榻深宫寒彻骨

长春宫的地龙烧得再旺,也暖不透柳太后床前的寒气。太医院院判李太医第三次捻断了银簪,望着太后紫绀的唇色,喉间滚出一声压抑的叹息。“脉沉细如丝,舌卷不能伸,此乃风邪入中脏腑,闭塞经络。”他放下诊脉的手,锦缎袖口沾了些许药汁,“针砭无用,汤剂难入,老夫…无能为力。”

旁边的年轻太医急道:“院判,难道就眼睁睁看着?太后前日尚能微动手指,昨日起连眼睫都难抬了!”殿内铜鹤香炉里的龙涎香燃到尽头,火星噼啪一声灭了,殿内顿时暗了几分。¨5\4?看!书? /已*发!布^最/新′章·节_宫女们垂首侍立,靴底碾着地上的炭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

忽然,侍立一旁的内侍总管李德全轻咳一声:“李院判,听闻江南有位许医官,善治疑难杂症,尤擅‘气法’,要不要…传召来试试?”李太医皱眉:“气法?不过是些民间杂术,怎能用于太后圣体?”话虽如此,他捻须的手指却停住了——毕竟,眼下已是绝境。

此时,柳太后的贴身侍女绿萼忽然泣道:“前日太后清醒时,说梦见自己困在冰窖里,四面墙都是铜铸的,推不开,喊不出…是不是真的被什么东西困住了?”这话让殿内更添几分寒意,李太医望着太后紧闭的牙关,忽然想起《黄帝内经》里“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话,冬春之交,肝木当令,若阳气不足,风邪便会趁虚而入,正如冰雪封山,阻断通路。

三日后,一道加急圣旨送出长安,直奔江南。彼时的许胤宗正在润州甘露寺为老僧调理旧疾,听闻宫廷急召,只带了一个药童和半箱药材,星夜兼程。他坐在颠簸的马车里,翻看从寺中借的《运气七篇》,指尖划过“癸巳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的字句,喃喃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太后的病,怕是与去年冬暖少雪有关。”

第二回 青衫医官初诊脉,阴阳失衡探根由

许胤宗踏入长春宫时,正是惊蛰。殿外的玉兰刚绽出花苞,带着些微的湿意,与殿内浓郁的药味撞在一起,竟生出几分清灵。他身着洗得发白的青布袍,与周遭的明黄朱红格格不入,却自有一股沉静之气,让躁动的宫人都敛了声息。

李太医见他行囊简单,不禁轻视:“许医官,太后脉象危殆,牙关紧闭已半月,针药难施,你有何法?”许胤宗不答,先绕床而行三圈,细看太后面色——面赤如妆,是虚阳上浮;眼睑微肿,是水湿内停;再观呼吸,浅促如游丝,却偶有一声深长的喘息,似有生机未绝。?5¨4,看\书¨ ^更-新+最.全·

他请退众人,只留绿萼在侧,轻声问:“太后发病前,可有异常?”绿萼回忆道:“冬至那日,太后为赶制给先帝的寒衣,在窗边坐了整夜,次日晨起就说头重脚轻,傍晚便倒了。”许胤宗点头:“冬至一阳生,本应闭门藏精,却劳神受寒,阳气被遏,风邪乘虚而入,如冰封江河,气血凝滞。”

他伸出三指,轻按太后腕脉,闭目凝神。片刻后睁眼:“脉象沉涩,如刀刮竹,是阴邪闭阻,阳不宣通。但尺脉尚有微劲,是肾气未绝,有可救之机。”李太医冷笑:“脉微欲绝,还说可救?难道你能撬开太后的嘴灌药?”许胤宗摇头:“不必撬开。人有九窍,皮肤亦是一窍,药气可透肤而入,如春风融雪。”

这话一出,殿内哗然。有太医驳斥:“《神农本草经》言‘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寒热温凉四气’,皆需入口入腹,方能归经。透肤给药,从未闻之!”许胤宗却从行囊里取出一卷泛黄的帛书:“此乃《扁鹊禁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