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恒山芪语:云林化草记》上卷

《恒山芪语:云林化草记》上卷

《恒山芪语:云林化草记》

楔子

北岳恒山的晨雾,总带着三分药香。`1′4~k¢a·n¨s~h!u!.,n+e!t·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在翠屏峰的岩缝间,那些贴着石壁生长的黄芪便舒展叶片,将夜露凝成的水珠滚落在青石板上,叮咚声像极了山民煎药时的陶壶轻响。

云林总爱在这时挎着竹篮上山。她指尖划过黄芪粗壮的主根,那深浅交错的纹路里,藏着师父教的“五运”密码——木运主春,则芽萌新绿;火运主夏,则叶茂如盖;土运当令,则根块饱满;金运临秋,则籽结如粟;水运值冬,则蛰伏藏精。“草木是天地的笔,”师父临终前握着她的手,枯瘦的指腹摩挲着一株三年生黄芪,“你看这根色黄入脾,味甘补土,性温属阳,正是调和阴阳的好物。若遇天地失序,它自会显灵。”

那年的恒山,却连黄芪都蔫了头。入夏后百日无雨,井水见底,河床裂成蛛网,连最耐旱的酸枣树都落尽了叶。云林看着药圃里卷曲的紫苏、枯黑的丹参,还有那些把根须钻出岩缝、徒劳寻找水分的黄芪,忽然懂了师父说的“天地失序”——水运不及,火运过亢,五运失衡,连草木都在劫难逃。

村口的王阿婆又在咳了,那咳声像破旧的风箱,每一声都扯着血丝。云林把最后半罐黄芪汤端过去时,见她枕边放着块磨得发亮的石板,上面刻着祖辈传下的草药图谱,其中黄芪的位置,被摩挲得几乎看不清纹路。“丫头,”阿婆抓住她的手,掌心烫得吓人,“这世道,要靠草木救命了。”

上卷

第一回 旱魃肆虐 药石告罄

恒山的旱情,是从芒种那天开始变本加厉的。先是山溪断流,接着是药圃龟裂,到了大暑,连岩缝里的泉水都只剩下星星点点,混着泥沙在石窝里打转。云林数过,村里的药罐碎了十七个——不是失手摔的,是熬药时水汽蒸腾太快,陶土受热不均裂的。\s.h′u?q·u?n′d_n¢s..^c,o·m-

她蹲在自家药晒场,翻捡着那些勉强能入药的干草。紫苏叶卷得像枯叶蝶,连翘壳干得一捏就碎,唯有黄芪还撑着点生气,叶片虽黄了大半,根须却依旧坚韧。“云丫头,快来!”李婶的呼救声划破午后的死寂,云林抓起药篮就往村西跑。

李家小子躺在土炕上,小脸烧得通红,嘴唇干裂起了白皮,每喘一口气,胸口就起伏得像风箱。云林解开他的衣襟,指尖触到滚烫的皮肤时,心里一沉——这是“暑入心包”,属急症。她摸出随身携带的银针,快速刺入曲池、合谷两穴,又从药篮里抓出一把青蒿,这是仅剩的清热药了。

“得配点滋阴的。”云林咬着唇四处张望,目光落在窗台上半株干瘪的玉竹上。那是早春挖的,本想留着给阿婆补身子。她果断掐下根茎,与青蒿同入陶罐,又掰了一小块黄芪放进去。“黄芪性温,这时候加会不会……”李婶怯生生地问。云林一边添水一边解释:“青蒿苦寒清热,玉竹甘润滋阴,加这味黄芪,是用它的‘甘温’制青蒿的‘苦寒’,免得伤了孩子的脾胃。这叫‘相制’,七情配伍里的道理。”

药汤熬得浓稠,褐绿色的汁水里飘着黄芪的碎末。云林用小勺喂了三口才停下,指尖搭在孩子腕脉上——脉象虽仍浮数,但比刚才沉稳了些。“能救回来。”她松了口气,抬头却见李婶背过身去,偷偷抹泪。灶台上,那只装水的瓦罐,已经空了三天了。

回到药圃时,云林发现最粗的那株黄芪倒了。不是被风吹的,是有人挖走了根,只留下半截残茎在土里。她蹲下去,看着那新鲜的断口,忽然想起师父说的“土载四行”——脾属土,是气血生化之源,这黄芪补土固元,如今连它都被急着挖去救命,这旱情,是真要逼死所有人了。

第二回 古籍藏秘 玉泉寻踪

村里开始有人走了。,j+c\h.h-h′h?..c¨o,m*先是张猎户的老母亲,咳了半月,最后连咽口水的力气都没了;接着是陈家的小女儿,脱水脱得像片枯叶。云林把师父留下的医书翻得卷了边,终于在《恒山草木记》的残页里,看到一行模糊的字:“北峰玉泉洞,有泉通地脉,旁生‘润肌草’,根能引水,叶可凝露,遇大旱则显形。”

“润肌草?”云林摩挲着那三个字,忽然想起药圃里黄芪的特性——根扎得深,叶上多毛,能聚晨露。她翻到书末的附图,那草的形态竟与黄芪有七分像,只是根部更粗壮,叶片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难道……”她心头一跳,又看到旁边批注:“此草得土之精,承火之温,引水下行,属土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