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准他辞官养病,颐养天年。”
朝堂上,大臣们彼此面面相觑。
有那些不知道内幕的,都在心中盘算着,这好好的李相怎么突然就不能行动了?
当真病重成这样子?
朱元璋还在龙椅上故做姿态:
“李相告老辞官,实在是叫朕难以割舍。”
胡惟庸又道:
“陛下,李相再三请求您恩准,您就准了他吧。”
朱元璋又适时的拿眼睛向胡翊这边瞥来,鼓动了一下眼珠子。
胡翊接到示意,立即又出列奏道:
“陛下,李相劳苦功高不假,陛下再如何舍不得他,也该放他回去告老了。
臣请陛下体谅功臣!”
胡翊这带头一拜,常遇春和胡惟庸立即跟上了他的脚步。
朝臣们看明白了,也都一起请求。
朱元璋这才勉为其难的道:
“既如此,准许李相告病辞官。
他是咱们大明开国的功臣,朕要好好的赏赐他金银、田土,奖赏他的功绩。”
说到此处,朱元璋点名陶安,开口说道:
“陶学士,散朝后到华盖殿来找朕,详拟一道赏赐的文书。”
说罢,他又对身边的朱标说道:
“太子听旨,由你带上礼物去相府,亲自代朕探望李相一番,以示关切。”
这事儿便安排下来了。
朱元璋对于李善长搞酒池肉林,违反禁酒令、
安插朋党、毒杀大臣、藏污纳垢这一系列的问题,并未加以处置。
看起来,他把这些罪名都给这老东西攒着呢。
胡翊心中暗暗想到,自己这位老丈人,在做了两年皇帝后,终于开始蜕变了。
以前的朱元璋,是一个藏不住愤怒,时时刻刻会被激怒、爆发怒火的人。
但他现在学会了隐忍。
学会了喜怒不形于色。
如今,城府是越来越深了。
批准了李善长辞官,丞相的位置便空缺下来了。
朱元璋开口便又问道:
“李相告老,何人可做丞相?
诸卿,你们举荐何人啊?”
朝堂上,浙东文官们蠢蠢欲动。
反倒是淮西派系不急着去争,他们反而显得很淡定。
朱元璋一双虎目扫过了朝堂上诸臣子们,将他们每个人的神情都看在眼里。
杨宪显得极为兴奋。
胡惟庸很淡定。
陈宁、涂节、滕毅这些淮西党,闭目养神,一点想要动作的意思都没有。
反倒是浙东这边,一个个跃跃欲试,恨不得立即站出来举荐官员。
朱元璋便将目光扫向胡惟庸,问道:
“李相辞官,可曾说起他的接班人选问题吗?”
胡惟庸又一次站出来,递上一本奏道:
“陛下,李相有一本荐举的奏章,推荐陕西参政汪广洋大人接任丞相位。
帮助陛下处理朝政。”
淮西集团一致推举汪广洋。
浙东集团一致推举杨宪。
朝堂上的口水战又开始了,看起来,这个继位人选还要再议论几天才能得出。
散朝后,胡翊便跟着朱标商议起来。
就定在明日开始施粥,下令搭建粥棚。
年关将至,南京虽未飘雪,却下起了冬雨。
一夜寒风呼啸,干枯的梧桐叶落满了城中街道。
今日一早,胡翊便和朱静端乘着车驾进宫。
胡翊今日穿上了棉袍,朱静端披上狐裘披风,即便如此,还是挡不住冬日的严寒。
坤宁宫里。
马皇后和儿子们围坐在一起,烤着炭火。
见她冻得瑟瑟发抖,脸色发白,胡翊有些担心。
朱静端适时地开口道:
“娘,您这次生产完,伤了元气,要不今日还是女儿带着弟弟们去吧?”
马皇后却极为坚持,笑着说道:
“孩子们毛手毛脚的,我不放心。”
她拨弄着铁盆里烧得火红的炭,一边摁住玩闹着的朱橚,传授起了自己的心得。
“你们别看散棉衣这件事儿,看着小,其实里头也有门道呢。
真要出了城,看见一堆一堆的穷人,就一件一件的往他们手里塞寒衣,那多半是发不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