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是胡翊第一次张口要钱,办的也都是正经事。
按说,朱元璋得给。
但现在的大明国库,其实并不富裕。
相比惠民医局来说,朱元璋还有许多更加重要的事等着他去做。
淮北的水灾、四川的地震,都亟待朝廷赈灾。
收复北方后,接连战乱过后所带来的重建、流民安置问题,也需要大量的银两。
这让朱元璋感到很为难。
他斜瞥了胡翊一眼,目光垂下良久后,抬眸问道:
“这事儿急吗?”
胡翊心中一动,他知道这事儿应该不好办。
很显然,朱元璋感到了为难。
“岳丈,我只是有这个想法,若是为难的话,再往后推一推。”
朱元璋点了点头,并未跟胡翊客气。
他又回到藤椅上,一手扶着额头,显得极为头疼起来。
“再给咱扎两针吧。”
胡翊又过去为他放松穴位。
朱元璋躺在藤椅上,心里觉得这个皇帝真是太难当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如今整个大明的疆域在不断扩充,需要花费银子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了。
又因为是开国,他先前免了许多地方的赋税,而且是三年、五年的减免。
大明开国之后,天下的土地还未丈量过,收上来的税其实并不足额。
缺钱缺到他脑仁疼。
一边享受着女婿带来的放松,朱元璋转念一想,这小子心里那么多的鬼点子。
何不问问他有没有什么主意?
“女婿,大明现在极为缺钱,你有何想法吗?”
缺钱的法子,胡翊之前就为他想过。
开海禁!
其实就这么简单。
管制民间的私自出海贸易,转为大明官方出海交易。
大明现在还是世界第一强国,物产富饶。
将本国的货物运出,可以赚得至少六七倍的利润。
胡翊便又旧事重提。
但是很显然,朱元璋对于开海禁的事还有抵触。
虽然经过胡翊上一次的劝说,已经有所松动。
但这个老农民,在做了皇帝以后,对商贾之事照样是深恶痛绝的。
他本就不喜欢商人,更何况是让大明对外经商呢?
不过,朱元璋给出的理由却不是这样。
他叹息着说道:
“出海,咱就要造大船,非几年之功不能造成。
如此一来,又要征调许多徭役。
元末的战火延续至今,咱手下兵将们至今还在北伐。
百姓正是休养生息之际,不该再增添如此多的负担给他们了。”
这一点倒也没有说错。
朱元璋到底是爱民的。
“过几年,再等等吧。”
对于朱元璋的保守,胡翊倒也能理解。
但挺过这阵阵痛期,其实大明会发展的更快。
胡翊倒也没有继续劝他。
朱元璋叫他回去想想别的法子,毕竟他的鬼点子多。
若能缓解大明财政上的困难,再好好的给他记上一功!
第二日,到了朝堂上。
文班之首,依旧缺着丞相。
武班,则站立着常遇春、汪广洋。
胡翊紧随其后,常遇春时不时的回过头跟他闲聊起来。
一会儿功夫,皇帝上朝来了。
“驸马,朕令你昨日到李相府中去为他诊治,结果如何?”
胡翊出列启奏道:
“臣启禀陛下。
李相所得病症,乃是血虚加之体虚。
他早年跟随陛下,辗转南北,为大明付出的辛劳实在是太多了,导致损形劳心。
如今的李相需要在家中静养,这病症发作之时,轻则行动困难。
重则随时会要命。”
胡翊说罢,差事就办完了。
他又缓缓退回武班。
朱元璋在龙椅上沉重的点头,十分不舍的模样,无奈叹了口气道:
“朝中真是缺不得李相啊!”
胡惟庸这时候也很识趣的站出来,躬身请奏道:
“陛下,李相今日又有本章到来。
他如今已是瘫卧在床榻,不能动弹。
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