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在胡翊面前诉起苦来。
“下官也未曾想到,学了六十年,最后发现毕生所学竟有这么多的错处。”
汪御医再度起身,向胡翊表达歉意说道:
“驸马爷,还请您不要与老朽计较,下官再次向您赔礼了。”
胡翊心知肚明,又岂会与他们去计较。
其实汪御医他们这些人,与那些视儒学为经典的考生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圣人的话是不能质疑的。
从朱元璋开了八股这个先河,到了明中后期。
科举的试题极其变态,就将《论语》之中随便抽出两个字作为考题。
明明词不达意,却也要叫那些考生们绞尽了脑汁去“钻研”其中的学问。
太医院也是一样的,自从唐代太医考核制度开启后,要求背诵《内经》、《难经》,熟读《伤寒论》、《千金方》等书。
这都还只是基础中的基础。
当所有人都必须按着“标准答案”才能入主太医院,成为医士、太医,甚至是御医时。
自然而然的,很多东西都被定死了,变得不容许反驳。
谁还敢去质疑经典?
出了错,他们的想法不是第一时间怀疑《内经》、《难经》错了。
反倒是觉得自己医术不对,手法错了,总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这样能学好才怪!
反倒是民间,许多被他们称之为“野路子”的郎中们,最后反而杀出来了。
这些人用实践得来的经验来治病,往往效果会更好。
胡翊也没有怪他们,反而还宽慰起了这二人。
汪御医便趁此机会,开口恭请道:
“驸马爷,我们想让您来入主太医院,今后由您来执掌太医院众。”
要是以前,胡翊还真的会张口拒绝。
可是现在,他其实有这个想法了。
不止战场上的医疗需要革新,医术其实也迫切需要一场革新。
就如之前列举的民间那些郎中们,他们从实践出发,虽然理论上薄弱些。
但往往都能在某个领域发挥所长。
有人治肺疾高明,有人接骨正骨高明,有人治风邪百发百中……
这些人的综合能力也许很差,不是什么病都能治。
但若能将他们的长处汲取过来,最后统一编著成册,制作出一套系统的全新医学理论。
对于后世来说,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胡翊现在有了这个想法。
实际上,这其实是几十年后朱橚在做的事。
过个几十年,朱橚汇集天下名方、名医,编著出《救荒本草》和《普济方》。
这算是第一次将古代医学归于一处,笼统的罗织出了一套系统的理论。
虽然这套理论依旧有许多的漏洞,也有模糊不清之处,但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医术的革新。
胡翊现在要抢自己五弟未来的事业做。
一来,他的医术比朱橚高明的多,由他亲自来做这件事,必然可以将这套系统理论做的更好。
更加方便后世的医道发展,也能更好的治病救人。
二一个,别看胡翊这身医术是从熟练度上肝出来的。
这些知识也需要后继有人,将来要把衣钵传承下去,才能更好的造福于后人。
他也不希望自己的一身本事,最后随自己埋入黄土,好像曹操杀了华佗那样,一身的医术都失传了。
想到此处,胡翊便开口道:
“太医院的事我确有一些想法,不过如今要出门远行,暂时不作考虑。”
汪御医、张院判一听说有戏,已经是激动的很了。
立即起来躬身道:
“只要您愿意来带一批人,执掌太医院,这就是我们的福分了。”
胡翊摆起手道:
“这是后话了,不过目下就有些事要你们太医院帮个忙。”
胡翊开口说道:
“大明将有战事发生,你们也都知道了,最近朝野各处都在往北方运送物资。
我既然要到战场上去救治伤兵,手上懂医术之人自然是越多越好,这就需要从太医院临时抽调一批人随我去到定西。”
胡翊说着话,一边观察着汪、张二人的脸色。
张景岳便开口道:
“驸马爷,非是下官推脱,目下江西有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