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酒又额外蒸了一遍,说来都是您造出来的温度计的功劳。
您还记得以前吗,咱们酿出的酒蒸三四遍才能到这个程度,现在就只需要一遍了。”
至于第二碗烈度更胜的,则是蒸馏了两遍。
第三碗辣舌头的烈酒最狠,蒸馏三到四遍才能得到,工序最为复杂。
从生理学上来讲,超过了五十度的烈酒,就已具备了消毒杀菌的功效。
只是究竟效果如何,还需要验看一遍。
但因为时间紧急,胡翊分不开身,便命人去太医院借调一名太医过来。
让这名太医帮着测试酒精的消毒效果。
胡翊派了东宫学士王祎到太医院。
崔医士听说是胡翊招人帮忙,立即便应招前来。
胡翊便将三种不同的烈酒做了标识,交给崔医士一些,告诉他道:
“尽量去找化脓的疮伤病人,以此药为他们擦拭伤口。
你需要找到足够多的人测试,一一验证这三瓶药的药效,然后总结出具体效果来给我。”
崔医士如今已是胡翊的崇拜者之一。
在太医院,还有许多像他这样的人,将胡翊奉为榜样。
虽然在行医问诊的理念上有所冲突,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为胡翊做事。
叫崔医士去验证药效去了,胡翊现在就要想办法做下一件事。
酒精有了,可你怎么辨别酒精度呢?
众所周知,百分之75浓度的酒精,消毒效果是最好的。
这就要求烈酒的度数稳定在75度左右。
哪怕有差距,也应该不低于70度,甚至是72度才行。
但现在是古代啊。
在明代怎样制作出酒精计,准确掌控酒精度?
胡翊还真没有办法。
他能制作出温度计,是因为水银的热胀冷缩,这种烂大街的常识他学过。
但酒精度该用什么法子制作出来呢?
分辨不出酒精度,总不能每次给人家做伤口消毒的时候,自己先尝一口酒精够不够浓。
然后再给病人涂抹吧?
这也不像话啊!
好在这里匠人们极多,胡翊将自己发愁的难题说出来后。
立即有一个制瓷的匠人,他开口说起道:
“驸马爷,我们烧窑时的瓷器,先得上一遍釉。
这釉水的调制也有讲究,釉水的稠密,需要用到浮标来测。
各地方产出的陶土都有细微差别,唯有用浮标测过,方能统一质量,您看浮标测酒精度是否可用?”
胡翊一想,古代匠人们用浮标测的是釉水的密度,自己怎么把测密度这个事给忘了。
这还真是提醒了他。
以浮标来测酒精密度,似乎是个不错的主意。
至于酒精度的划分,大致上也是有一套办法的。
通常来说,酒精含量小于30度,燃烧起来为红色火焰。
含量在30-50度以下者,燃烧则为黄色火焰。
50度以上酒精含量,燃烧则为蓝色火焰。
这就能够以此测定出标准。
当燃烧的烈酒呈现出红黄火焰时,酒精度大致为30度。
呈现黄蓝相间火焰时,为50度。
两种烈酒密度不同,以浮标测量时,浮标上的刻度也会不同。
那就可以先测出30度和50度标,然后均分刻度,标识出不同的酒精度。
到这一步,其实原理和制作温度计又是一样的。
胡翊立即便令这名制窑工匠去取浮标。
正好,酒精作坊里别的没有,唯独不缺酒。
现在就开始测量!
等到窑匠拿着浮标回来,胡翊便开始了试验。
他们用的浮标,大大小小六七支,不同规格的都有。
浮标的构造其实很简单。
就是将竹筒的一端滴入蜡水。
待其凝结后,便会一端重,一端轻。
将重的那端放在水里。
竹筒便会在浮力作用下,竖直漂浮在水中。
30度酒和50度酒的密度是不同的。
所以,同样一支竹筒浮标,在不同的密度下会有不同的刻度。
蔡信开始点燃这些瓶瓶罐罐里的酒,根据火苗判断度数。
就这样折腾了一下午,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