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五万两,第二笔是八十二万两银子。
这两笔银子,又都分为四笔,一笔发往苏南和浙北,原因是多雨引发的太湖泛滥,致使嘉兴、湖州内涝,导致水稻减产三成。
这笔银子是调拨去修湖堤的,苏南、浙北是产粮地,乃是大明的根基之地。
另一笔银两调到了陕西关中,冯胜、李文忠攻克陕州后,为安抚当地百姓,朱元璋做了许多宽仁政策,比如免除当地赋税,并由官府发给当地流民们种子和农具,供他们种田。
但在前不久,关中地震导致民房倒塌,余震持续了月余,朱元璋拨银过去赈灾。
至于第三笔和第四笔,一处调拨山东,一处调拨河南。
说来都是周世昌这畜牲搞的鬼。
归德府人为决堤,导致四县农田淹没,虽然砍了周家九族,将这周世昌也凌迟了。
可灾是要救的,就得拨银过去。
恰好山东乃是黄河出海口之地,上游归德府决堤,祸及下游山东境内农田淹没。
朱元璋从浙江清吏司调走共计白银一百四十七万两,却都是直接从浙江发往各灾区的,这些银子都没有到过南京,朱元璋自己连一分都没有沾。
说起来,也是为了救灾。
但即便如此,浙江清吏司这笔银子,朱元璋也是不该调的。
相比于其他,钱事改革是大明的国本。
现在正到了这场革新的关键节点上,是容不得半分差错的,一旦这次失败了,以后再想重启可就太难了。
明末乱世的一个很大原因,不就是因为大明的经济崩盘了吗?
这种事现在不补,未来怎么办?
当然了,话又说回来,若只是朱元璋一人的锅,也不太对。
处州那帮士族们,显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胡翊相信,若没有这些士族们在暗中捣鬼,即便宝钞失去了锚点贬值,也绝不会这样快。
一个多月就贬值五倍多,显然更多的是人为造成。
真要划分责任的话,朱元璋的锅占八成,处州士绅得占两成。
但说到底,还是自己这老丈人坑了滕德懋,没有他开这个口子,那些士绅们又岂能钻进来破坏宝钞的价值?
现在弄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又分完了锅,胡翊和朱标便寻思起来了。
“目前要想挽回宝钞信用,唯一的法子就是想办法搞银子,在处州重新开兑。”
胡翊说完了法子,然后目光瞅着朱标。
朱标也懂他的意思,法子是有了,但你得说服皇帝去执行啊?
这事胡翊不冒头。
原因在于,朱元璋前者刚从浙江抽调了白银,现在又叫他给还回去,总要个理由。
你叫朱元璋认错,这就是在抽皇帝的脸。
像他这样一个性格暴躁、又易怒的君王,现在摁着他的头喊他认错,挨打立正。
谁家九族不想要了,才亲自跑去劝说朱元璋。
所以这种事,就得朱标这个亲儿子去。
朱元璋总不可能把自家九族灭了吧。
巧的是,朱元璋这会儿气性大概缓过了,也派人来召太子和胡翊去议事。
还是在华盖殿二层,还是陶安、刘基、杨思义他们这六个人。
胡翊他们五个就站在朱元璋面前,空旷的殿宇之中悄无声息,朱元璋不说话,这会儿也没有别人敢说话。
一看大家都不出声,朱元璋便开口道:
“处州滕德懋的麻烦,你们看咋办?”
陶安也和胡翊他们一样,要翻奏章,刘基就和他一同去看。
朱标方才和胡翊去过户部,查宗卷的时候就是由杨思义陪同,所以他这个户部尚书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陶安和刘基看过奏折后,以二人的聪明才智,大概其也猜到了原因。
只是大家都不说话。
朱元璋就看着这五人,他先问刘基道:
“伯温,你向来是咱的智囊,原因何在,你先说说。”
刘基便借口还未理清思绪,由此推脱掉了。
朱元璋便直接问杨思义这个户部尚书。
杨思义支支吾吾,只是推脱道:
“臣以为,此事只怕有人从中作梗,滕德懋大人许是被冤枉的。”
朱元璋便开口问道,“他怎么是被冤枉的?”
杨思义只好顾左右而言他,打起太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