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里先乱了手脚,以支持刘基的一帮,和反对钱事革新的浙东系,在朝堂上相互指责起来了。
胡翊本以为今日的朝堂,又会是一番血雨腥风,却未曾想到今日他会如此的清闲。
胡翊无聊的都快打起瞌睡了,张着哈欠站在第二排。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瞪了胡翊一眼叫他专注一些,结果任由这帮文臣们争辩了一会儿,他自己都困了。
那些之乎者也的,胡翊听的头疼,朱元璋也是。
文臣们又爱夹一些典故进去,说着说着就如同天书一般,听的那些武官们都烦躁起来,最后他们两派请求朱元璋给评理。
终于到了这时候,站在第一排的李贞,缓缓睁开了眼,出列来奏陈道:
“陛下,臣以为杨宪杨参政说的极有道理,自宋元始,纸钞崩过数次,总要坑害黎民百姓,可刘中丞与苏博士的言辞也恳切,前人的差错后人来补,就该继续尝试。”
李贞看似是两头都不得罪,实际上却是把两头都安抚一遍,然后求取个折中之法,他便又开口道:
“臣以为,两边都无错,不如开一处试点,只在那一域之地先试行此事,试行得当便在全国推广,试行不当,再讨论此事之缺陷,决定是否废止就最为妥当了,也可以服众。”
胡翊立即跟着出来附和,还假装有些不服气,好像自己吃了亏的样子,夹带着怨气说道:
“恩亲侯既然都如此说了,臣只好吃下这个亏,退让一步,先在一域之地试行,臣别无二话。”
朱元璋点着头,问刘基和杨宪道:
“你们二人一个掌着御史台,一个是参知政事,意见如何啊?”
刘基再次申明自己同意此法,他的几个学生们就跟着都一起附和。
杨宪托词说他一时间还没有想好,朱元璋便又问李善长道:
“丞相,你意下如何?”
话都给到嘴边了,朱元璋心想,你这个做丞相的总该要知道进退了吧?
但那李善长却并未退步,反而继续坚持道:
“臣依旧认为,该当谨遵唐朝旧制,杨参政、夏知事说的也不无道理,此事臣再度请求交予中书,合六部之力仔细商议。”
李善长话音一落,身边的华云龙、滕毅、陈修、郭景祥们便都开了口,又是一起反对。
朱元璋此刻怒火冲天,强压着看向李善长,恨得牙根直痒痒。
他实在想不明白,这李善长为何跟他对着干?
都已经点的这样明白了,竟然还不知收敛?
朱元璋也是被他激怒了,便带着怨气,开口冷冰冰的说道:
“李相一心为国,朕看在心里,也体谅你的不易。”
朱元璋此刻叹了一口气道:
“转眼你已随朕二十余年了,李相也老了啊!”
“此事议过后,朕放你回去休息几天,也不必再来朝朕,先把身体养好吧,朕看着心疼。”
此言一出,朝堂上百官心中俱都是一震!
随即,朱元璋便轻飘飘的扔下一句话:
“就依李相所言,此事交予中书,合六部之力再仔细商议吧。”
朱元璋这句话刚一落地,李善长突然便跪地叩首道:
“陛下,臣谢陛下一片天恩,只是老臣尚有余力,此时若还不思报国,再过几年想为陛下分忧也是无余力了,臣思来想去,先在一域施行钱事革新倒也不错,成则用,败则废,仅此而已,也无多大的损失。”
李善长再度看向朱元璋,恭敬地一拜道:
“臣似乎有些守旧了,还请陛下治罪。”
朱元璋心里暗骂一声,你早点服帖着,不就完了吗?
非得逼着咱给你穿小鞋,才知道悔改?
李善长既然表了态,朱元璋就点着头道:
“朕也理解你是老成持国,既然李相为了国事甘愿尽忠,朕也不好放你回去修养,只是你日后要注意保重身体才是啊!”
朱元璋吩咐朱标,“散朝后,赐李相两颗老山参,给他补补气。”
朱元璋抡起的这一棍子,终于令李善长服了软,此刻开心的问道:
“众卿以为如何?”
刘基、李善长都先后表态了,杨宪保留意见,也不敢再继续上本,又有李贞和胡翊力挺此事,其他人哪里还敢反对?
试点的事这就算定下来了。
朝臣们陆续都散去,只剩下刘基独自一人,垂头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