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封侯拜相 > 第101章 要到虎口扳牙!

第101章 要到虎口扳牙!

口道:

“臣昨日接到陛下旨意,便用了一夜时间合算,以当今士绅手中白银的存量,臣建议商贾、士绅、官吏们交税,统一用两成宝钞、两成实物、三成铜钱和三成白银合缴,平民百姓则可以完全以实物抵税,如此一来就最为稳固了。”

杨思义的比例,是在胡翊的1成宝钞、2成实物、3成铜钱、4成白银的交税基础上,增加了宝钞的发行数量,降低了一点白银的缴纳比例。

朱元璋便将这两份方案摆在桌面上,问杨思义为何要这样修改。

杨思义便说道:

“市面上宝钞过于稀少,则不易流通。白银虽主要集中在富庶地带的士绅们手中,但那些平民商贾们手中匮乏,若是将缴纳比例定得太高,这部分平民商贾们便不好活了。”

杨思义口中这些平民商贾们,便是那些小商贩,有点像今天的个体户。

这部分人确实也需要照顾到,他们虽然能赚到一点钱,比普通的百姓们生活强些,但又远远不及士绅富商们那样暴利,大明一半的银子都在士绅们手中攥着,小商贩们手中缺银交税,便要去找士绅们兑换,如此一来又要被那些无利不起早的士绅们压榨。

如果真要是按照胡翊那样搞,这些小商贩们就会被逼的处境艰难。

那么,胡翊对于这些小商贩们的做法,就跟后世张居正拿一条鞭法坑害普通百姓被迫去兑换白银,性质是一样的。

在这些小商贩们心中,胡翊必然也变成了加害他们的“元凶”。

面对杨思义的这个解释,大家都听懂了,胡翊也是真心受了教,坦然承认自己设计时候的失误,并对杨思义指出自己的缺陷,特意向他道谢。

杨思义却抚须笑道:

“驸马爷不必过谦,您才不过弱冠之年,已有此等超凡脱俗的见识,当真是不易啊。”

杨思义也不由的叹息起来,“驸马爷可知道,下官直到三十多岁时才理解这些弊端带来的危害,如今您才二十岁出头便有如此才干,已经比下官超出太多了!”

朱元璋看到他们一个谦虚学习,一个指出缺陷,这二人交流的无比融洽,脸上也洋溢起了笑容。

尤其是胡翊这个女婿,他是皇家的外戚,杨思义夸他,自己脸上不是也有光了吗?

在又询问过刘基、陶安和朱标的意见后,这个征税的比例也就定下来了。

朱元璋就抚掌大笑着说道:

“好啊,今日这事做得好。”

“以宝钞套取金银,那些世家大族手中两成的金银就要来兑咱们的宝钞,如此一来朝廷手里的白银就变多了,他们以后再想囤银提价也不好做了。”

“尤其是再把实物加进去,如此一来粮食、布匹的价格也稳定了,用这实物、宝钞、白银和铜钱四法并举,咱们大明的货币以后就稳妥了。”

陶安这时候却提醒道:

“还需如驸马爷提到的那样,朝廷要主动开兑,宝钞可以换白银,也可以换铜钱、实物,如此一来大家才信任手中这张薄薄的纸片啊。”

陶安所说的,其实就是锚定货币。

你必须要用白银和铜钱来为宝钞赋值,若是朝廷发下宝钞,自己都不愿意用宝钞兑换白银、铜钱,那这不就相当于是一张废纸了吗?

历史上的朱元璋还就是这么做的,所以大明宝钞早早的就崩了。

此刻,朱元璋听了陶安的话,点头答应了。

便在这时,一直沉默的刘基终于开口说话道:

“陛下,臣觉得宝钞发行不可过多,且想要这宝钞稳固,朝廷便要单独设立一衙门,发出去的钞多了,变得不值钱,那就该由朝廷买回一些宝钞销毁,以此稳定宝钞价值。”

“反之亦然,市面上宝钞不足时,价值高涨,为了宝钞流通,便要增发到民间去,如此一来更能稳定货币。”

刘基想的确实周到,这样又加了一层保险,这套体系从目前来看,可比朱元璋那个废止金银的想法强了不知几十倍。

而且有了这套货币体系,许多在大明中后期变得极为难解的问题,也将根本就不会发生,只怕历史上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也可能被胡翊搞没了。

当然了,这是好事。

策略探讨完毕,只等来日早朝上说出来,让文武百官们讨论一番,便可以拟定了。

但是一项新生的国策,需要一个试点区试验,如果运行的好,才能推广到全国去。

这一点上,朱元璋便展现出了雄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