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封侯拜相 > 第101章 要到虎口扳牙!

第101章 要到虎口扳牙!

事已至此,堂妹的婚事已定,这件事从头到尾胡翊是插不上什么手的。

只有一句话,尊重他人命运。

越是深入接触朝堂上的事,见过了众生相,胡翊越发觉得自己一人之力有限。

不止是身边家人的事。

就比如大明的货币革新这件事,他虽具有现代人的思维,但想出来的很多东西,在大明的实际运行中也是极其困难的。

一开始他还有些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促进了大明钱事革新,改变了历史,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可是今日这场小会开下来后,才知道此事之艰难。

华盖殿里。

陶安和杨思义还未到,刘基早早地先来了。

朱元璋今天很高兴,因为一个崭新的货币体系,就极有可能在今日诞生,然后再推行下去,大明就将迎来新生。

可是刘基刚来,就先给兴高采烈的朱元璋泼了一盆冷水,将他的美好幻想都打断了。

刘基开口便说道:

“陛下,策略制定的再好,也需要下面州府执行到位,钱事革新虽有利于大明朝廷和百姓,只恐到了地方上推行会受阻,需要多加考量啊。”

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乞丐、和尚开始征战天下,如今已是天子,富有四海,自然是心高气傲的。

这刘基一上得殿来,钱事都还未讨论,便已经开始论述起此事之艰难,颇有些与朱元璋唱反调的意思。

这一举动,自然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悦。

胡翊把这些都看在眼里,心中感叹,刘基此人确实多才足智,能够洞悉先机、未雨绸缪。

只是说话的时机上,他的把握实在过于糟糕了。

也因为被刘基搅了好心情,朱元璋坐在龙位上板着张脸,显得不高兴了。

稍后户部尚书杨思义、翰林学士陶安进来后,看到他这张严肃的脸,说起话来也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杨思义是个认真实干的人,又是户部尚书,对于钱事极为精通。

别看朱元璋答应了不再废止金银的事,但他好像心里不服气,又先简短的把废止金银的点子在杨思义面前提了一番,等候杨思义的评判建议。

结果杨思义立即便沉默住了,直接闭上口,也不答言。

朱元璋一看,自己的法子说出来,这堂堂的户部尚书竟然不说话。

以他对杨思义的了解,此人不说话必然是反对,他与胡翊一样,俱都不赞同此法。

朱元璋便只好乖乖的回到正题上,说起胡翊阻止他废止金银,另开宝钞的事。

杨思义果然面带喜色,立即便点头赞同,而且还开口夸了胡翊几句。

朱元璋心里暗骂了一声,这个狗东西连装都懒得装了,自己的废止金银之策他不张口,胡翊的法子他就立即夸赞。

难道自己堂堂皇帝,想出来的东西真的就这么糟?

而胡翊和朱标坐在边上,看到朱元璋旧事重提,还在户部尚书的面前提到废止金银这事想求个认同。

胡翊心里隐隐觉得,朱元璋这人有些不靠谱,嘴上是答应了宝钞、铜钱、白银三钱并举之法,但是这个老登极有可能还是存在着想废止金银的想法。

等到杨思义夸完,陶安这时候也站出来说话了:

“陛下,驸马此举有功于社稷江山,若将此法推行下去,我大明必可以江山牢固,社稷安稳,这也必定是大明百姓们之福啊!”

听着陶安这番话,像不像是在拍朱元璋马屁、阿谀奉承?

但这陶安实际上是个极好的官员,元朝征他去做官,他屡次三番的拒绝。

朱元璋一到,他便带领满城百姓相投,从那以后便开始做朱元璋的私人幕僚,皇室的祭祀文词几乎全都是出自此人手中,是朱元璋十分信任的人之一。

陶安不止是夸赞,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臣觉得宝钞发行不可过多,以大明目前的物价,以一贯宝钞换一贯铜钱,换一两白银,换一石米,这个物价算是合妥的。”

1贯宝钞=1两白银=1石米=1贯铜钱(1000文)

户部尚书杨思义换算了一遍,也点着头说道:

“陶学士此话,臣深表赞同。”

朱元璋立即看向了刘基,征询他的意见。

刘基便也点着头说道:

“此举正合如今的大明物价,只是宝钞一定不要发的太多。”

杨思义深表赞同,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