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教授,这边请。"暖月站在映月巷的入口,晨光在她绣着细密桂花纹样的旗袍上洒下斑驳光影。昨夜与李教授深谈后的忐忑还萦绕在心头,她特意换上这件奶奶留下的旗袍,希望能给今天的考察带来好运。
考察组一行七人陆续走来,每个人都神情专注。除了李教授外,还有建筑学专家陈教授、考古专家王教授、历史研究员张博士等各领域的权威。他们手持激光测距仪、照相机等专业设备,仪器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光。程屿作为建筑师也在一旁待命,他今天特意穿了一件深蓝色衬衫,显得格外精神。
"映月巷的格局保存得相当完整。"李教授站在巷口,目光炯炯有神,"你们看这个进深,刚好符合江南水乡的传统营造法则。"他一边说,一边在厚厚的笔记本上速写着什么。
"这个门楣的雕花,工艺相当精湛。"戴着金丝眼镜的陈教授仔细端详着张叔古董店的门框,手指轻轻抚过木纹,"你们看这个纹样组合,既有传统吉祥寓意,又融入了西洋风格,是典型的乾隆年间作品。"他对助手使了个眼色,年轻人立即举起相机拍照记录。
张叔站在一旁,眼中闪着激动的泪光:"这是我爷爷的爷爷留下的。当年特意请了苏州城里最好的木匠周师傅来做,听说足足花了一个月。"他的声音有些颤抖,显然是想起了很多往事。
专家组对每一处建筑都进行了详细的专业考察。陈教授用激光仪器测量墙体倾斜度,王教授小心翼翼地采集砖瓦样本准备送检,几位年轻助手则架着梯子爬上屋顶查看椽架结构。暖月和程屿跟在后面,听着专家们的专业讨论。
"你看他们多认真。"暖月小声对程屿说,眼中满是敬佩。程屿轻轻点头:"这些可都是国内顶尖的专家,能请到他们来考察,说明文化局很重视。"
来到李婶的茶馆,浓郁的茶香飘散在空气中。考古专家王教授的目光一下被柜台上的茶具吸引:"这套茶具很不一般。"他戴上白手套,小心地端起一个茶盏,"看这个釉色,这个胎质,应该是乾隆官窑的仿品,做工极其考究。"
李婶连忙上前泡了一壶明前龙井:"这套茶具一直在我们家传了五代。每个茶盏都有自已的故事。这个有缺口的,是我爷爷躲空袭时保下来的;这个补过的,是文革时埋在地下保存的。"说着说着,眼角泛出泪光。
走到糖果店时,暖月的心跳忽然加快。阳光透过雕花的木窗棂洒在红木柜台上,勾勒出精致的光影。这里不仅是整条街最具代表性的老字号之一,更承载着她和奶奶的太多回忆。她看到李教授的目光在店内细细扫视,不禁屏住了呼吸。
"很好,保持了原有的格局。"李教授满意地点头,"老式柜台、铜秤、糖果罐,每一件都是活的历史见证。"他转向暖月,眼神温和,"能给我们演示一下传统制糖工艺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暖月深吸一口气,走向熟悉的炉灶。她摸着斑驳的铜锅,仿佛触摸到了时光的温度。糖稀在锅中翻滚,空气中弥漫着甜蜜的香气。她一边操作,一边详细讲解每一个步骤的要领,声音清亮而自信。
"糖稀要煮到这个程度,火候要恰到好处。"暖月用专业的手法拉起一缕金黄的糖丝,"奶奶说,做糖果最重要的就是'火候'二字,火大了会苦,火小了会粘。就像做人,也要懂得分寸。"
专家们听得入神,不时点头。李教授对其他专家说:"这种传统手艺的传承价值不亚于建筑本身。它们承载着匠人的智慧,是活态的文化遗产。"
正说着,王大爷匆匆赶来,怀里抱着个旧布包:"各位专家,我这还有个重要发现!"他小心翼翼地从布包里取出一张泛黄的纸张,"这是清末的地契,记载了老街的地界。是我爷爷留下的,一直收在老钟表匣子里。"
历史研究员张博士立刻被吸引住了。他戴上白手套,仔细辨认文书上的蝇头小楷:"这份地契很有价值,不仅记载了地界,还提到了当时的街区规划。你们看这里,还有知府大人的批示。"
中午时分,阳光正好。专家组在李婶茶馆召开了简短的总结会。青瓷茶盏里飘着茶叶的清香,让人心神宁静。李教授站起来发言,声音沉稳而有力:"经过今天上午的考察,我们一致认为映月巷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他抿了一口茶,继续说道:"这里不仅建筑本身保存完好,更难得的是依然保持着活态的文化传承。古建筑还在使用,老字号还在经营,街坊邻里守护着共同的记忆,这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非常罕见。"
他转向暖月和街坊们,目光温和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