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完整记录了整个街区的地下文物分布。"
另一位专家补充道:"你们要知道,这样完整的历史街区测绘资料在全国都不多见。特别是这些手绘图,工艺精湛,每一处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这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专家们的鉴定结果很快出来:这批档案真实可靠,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方老当即表示要向文物部门报告,建议将映月巷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些档案的发现,将彻底改变整个项目的走向。"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开。本地媒体闻讯赶来采访,《城市晨报》用整版报道了这个重大发现。街坊们也纷纷前来询问,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家珍藏的老物件。李婶甚至找出了她爷爷留下的老照片,照片上的映月巷还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模样。
中午时分,暖月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程屿发来的短信:"我刚看到新闻。这些档案,和二十年前那件事有关。晚上我去找你。"看着这条意味深长的信息,暖月的心跳漏了一拍。这是程屿这么多天来第一次主动联系她。
她正要回复,却听见店外传来一阵嘈杂声。抬头望去,只见陈总带着几个人大步流星地走来,脸色阴沉得可怕。他们直接闯进店里,强硬地要求查看档案原件。方老挡在文件前面,坚持要等文物部门的人到场。
"这些是私人财产,我们有权了解具体情况。"陈总的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气。但方老纹丝不动:"任何历史文物的鉴定和转移都必须按程序来,这是法律规定。"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一辆印有电视台标志的采访车停在了店门口。记者举着摄像机靠近,陈总的表情顿时僵住了。最近这些天,他们已经在媒体上承受了太多压力。他狠狠地瞪了暖月一眼,转身离去,皮鞋在地板上重重地跺着,仿佛要把怒气发泄在这百年老屋上。
"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方老担忧地说,"这些档案太重要了,关系到整个街区的命运。我建议立即送到文物局保管。现在的情况已经超出了私人财产的范畴,这是关乎文化遗产保护的大事。"
暖月点点头。这些泛黄的纸张,承载着太多历史的记忆。每一笔勾勒的线条,每一个手写的文字,都是时光留下的印记。她望着被雨水冲刷得愈发斑驳的墙面,突然觉得整条街仿佛活了过来,向她诉说着百年的沧桑。
收拾档案时,一张照片从文件堆中滑落。照片上是一群穿着长衫的商人,站在钟楼前合影。他们的表情庄重而自豪,仿佛预见了这条街未来的繁华。背面工整地写着:"1935年5月16日,映月巷商会成立"。暖月愣住了,这个日期,为什么总是5月16日?从最早的测绘图,到现在明远集团的文件,这个日期如同一条看不见的线,串联着过去和现在。
天色渐暗,雨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暖月站在店门口,看着昏黄的路灯在雨中形成一个个光晕,就像时光织成的网,笼罩着这条承载了太多故事的街巷。她想起程屿说的话,心里充满期待又有些忐忑。二十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程屿又知道些什么?那封未拆的信里,又藏着怎样的秘密?
就在这时,她接到了文物局的电话。对方语气郑重:"我们已经派人来接收档案,同时会启动紧急文物保护程序。请你做好准备,明天会有专家组实地考察。"这个消息像一剂强心针,给了暖月新的希望。
放下电话,暖月长舒一口气,看向窗外。雨中的老街寂静而温柔,每一块青石板都在诉说着百年沧桑。夜色中,钟楼的轮廓若隐若现,像一个沉默的守望者,静静见证着这一切。而更大的秘密,或许很快就要揭晓了。她期待着程屿的到来,就像期待着一个尘封已久的谜题终将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