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暴雨淹没了整条映月巷。雨水顺着老房子的瓦楞倾泻而下,在地面汇聚成小溪。暖月站在糖果店的柜台前,看着从天花板上不断滴落的水滴,神情疲惫。刚整理完秦漫的文件,她的大脑还在消化那些触目惊心的信息,雨水就不期而至地渗透进来。
柜台上那份标注着"5.16"的文件还来不及收起,暖月连忙用塑料布盖住。秦漫冒着风险带来的资料绝不能有闪失。回想起好友临走时仓皱的背影,她的心里泛起一阵酸楚。这场战役,又少了一个重要的战友。
"咔嗒"一声,又一块天花板的灰泥脱落下来,砸在木地板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暖月叹了口气,皱眉看着越来越多的漏水点。这栋承载了三代人记忆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大雨总会漏水。以前都是奶奶雇人来修,现在只能她自已想办法。
翻找工具时,她的手指碰到了那个装满糖果的老铁罐。那是奶奶生前最喜欢的容器,罐身上的彩绘图案已经斑驳,却依然能辨认出精美的花鸟图案。这让她想起奶奶常说的话:"房子是老了点,但只要用心修补,就永远不会倒。"
搬来梯子,小心翼翼地爬上去。暴雨打在瓦片上的声响震耳欲聋,暖月举着手电筒,仔细检查漏水的位置。忽然,一道闪电划过天际,惨白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房间。就在这短暂的光亮中,她注意到墙体裂缝处露出一个不寻常的暗格。那个缝隙很小,如果不是这块灰泥恰巧脱落,根本发现不了。
心脏开始加速跳动。这个房子藏着太多秘密,每一次意外发现都可能牵扯出惊人的真相。想起程屿欲言又止的表情,还有那封未拆的信,暖月的手指微微颤抖。最近发生的一切都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安排好的,环环相扣。
犹豫片刻,她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进暗格。铺天盖地的灰尘让她忍不住打了个喷嚏,但她很快就摸到了一个铁盒子。盒子已经生锈,但还保持着完整的形状。借着手电筒的光,她发现盒子上刻着一行字:"映月巷建筑测绘档案 1935"。字迹有些模糊,但那个熟悉的日期"5.16"格外醒目。
心跳加快了。暖月迅速下梯,把铁盒放在柜台上。积满灰尘的盒面反射着昏暗的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尘封已久的秘密。锁扣已经锈死,她找来铁丝试图撬开。雨声渐大,雨点拍打在玻璃窗上,发出密集的响声。突然,一道闪电照亮了整个店面,紧接着是一声惊雷。暖月被吓了一跳,手中的铁丝一滑,铁盒"咔嚓"一声开了。
开盒的瞬间,一股陈旧的纸张气息扑面而来。里面是一叠发黄的图纸和文件,每一张都小心地用油纸包裹着。最上面是一份手写的报告,纸张已经泛黄发脆,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见:"映月巷建筑群始建于清末,为典型江南水乡商业街区。街区内现存清代建筑二十七处,其中包括钱庄、丝绸庄、茶庄等......"
暖月的手微微发抖。这不正是秦漫提到的那二十七处历史建筑吗?那些明远集团刻意隐瞒的文物点,居然在近百年前就有详细记载。她继续翻看,每一张图纸都标注着详细的年代和建筑特征。建筑师们用精湛的手艺,将每一处飞檐翘角、每一块雕花木窗都细致入微地记录下来。
更令人惊讶的是,图纸背面还记录着每栋建筑的历史沿革和重要事件。老街上发生过的重大历史时刻,都被默默地写在了这些纸张上。暖月的手指轻抚过那些褪色的字迹,仿佛触摸到了时光的痕迹。
其中一张图纸格外引人注目。那是一张地下管网的测绘图,标注日期是1935年5月16日。图中以惊人的精确度记录了整条街的地下结构,包括防空洞的位置和地下水系统。这让她想起秦漫提到的那份明远集团的测绘档案,还有那个神秘的"5.16"日期。
窗外的雨声渐小,天边泛起了鱼肚白。暖月的脑海里闪过无数个念头,这些散落的线索似乎都在指向某个重要的时刻。她迅速拍下所有文件的照片,颤抖着手指编辑短信发给方老:"发现重要历史档案,请尽快过目。"
刚按下发送键,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是方老打来的,声音里带着罕见的激动:"档案是什么时候的?在哪里发现的?我马上过来!"
不到一个小时,方老就带着两位文物专家赶到。他们仔细查看每一份文件,专业的目光在那些泛黄的纸张上来回扫视,不时发出赞叹声。暖月站在一旁,看着这些饱经风霜的老物件在专家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方老特别指着那份地下管网测绘图说,"这份图尤其重要。它不仅证明了映月巷在抗战时期作为地下交通要道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