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逍遥江山内 > 第1155章 荆条除刺

第1155章 荆条除刺

的牵涉甚广。

据《逆臣录》记载,“蓝党之狱”有1公2伯13侯,几十位将领被杀,株连被杀者余人,“元功宿将相继尽矣”。虽然朱元璋为建文帝除去了心头之患,但是却埋下了另一个祸根,那就是藩王造反,朝廷面临无将可用,后来的事实证明,建文帝当时的担心是对的,他根本不足以驾驭这些藩王,所以才盲目的做出了削藩的重重错误的举动。

可换一个角度想想,若是当年的洪武圣爷爷,目光能远一些,在自己手中一举解决了藩王,还有后来的靖难之役么,自然是没有的,可洪武圣爷爷看到了是藩王戍守边疆,拱卫京师,却没看到藩王也会叛乱,自己留下这个安南,会不会又是下一个藩王呢?“

心头有了这个想法,越发觉得杨峥的话儿在理:“皇祖爷爷打下了安南,用了二十年治理,朕岂能因为吃了一次败仗便生出懒惰之心呢,眼下的局面虽不好,可咬牙挺一挺也就过了,再说了鞑子眼下忙于内斗,暂时无暇理会我大明,拿下安南眼下是最好的机会!“想到这里,目光一扫,落在了杨峥的脸上道:“杨爱卿,杨阁老的意见,你如何看?此事乃一等一的大事,你不可信口开河,好好想想再说?”

通过这么会儿功夫,杨峥早已有了计较,所以听了朱瞻基的喊叫,并不如何惊慌,同时也隐约感觉到皇帝的语气的变化,似对安南有了计较,只不过是找个台阶而已。明白了这种变化,话儿就好说了。

略一沉吟道:“微臣敬佩杨阁老的肺腑之言,但杨阁老的意见,微臣不敢苟同!“

朱瞻基双目一闪,看了他一眼,哦了声的道“刚才杨大人的意见你听到了,安南反复无常,纵是我大明派遣剿灭了安南,只怕又要陷入无休止的征战,此事乃我大明一等一的大事,万万掉以轻心不得,朕让你说出看法,你可要胡说才是?”

杨峥见识均不凡,尤其是《杨氏词话》一出,在士林中威望极高,眼看皇帝如此问,无论是文臣武将都来了兴趣,纷纷抬起头看向杨峥,要听听他说出怎样的花儿来。

杨峥早有准备,眼看众人如此模样,竟丝毫不见慌乱,抱拳道:“回禀皇上,微臣不敢苟同并非杨大人的言语是错误的,相反他的看法完全正确,安南人反复无常,黎利更是狡猾无比,对付这样的人,纵然我大明打了这场胜仗,怕是也要陷入无休止的战乱之中……?”

朱瞻基一听这话儿,顿时眉头皱了皱,不明所以。

便是杨荣也微微感到有些惊讶的看了一眼他,心道:“这小子到底站在那一头的,莫非是临时变卦,可看这小子的模样,不像啊?只怕是阴谋,对一定有阴谋!“

场上算杨士奇最为了解杨峥,听他这般言语没丝毫的奇怪,心道:“这杨小弟只怕是有了法子了,这下劝皇帝撤兵安南怕是空想了?不过只要法子好,能将守住安南倒也不错?”

杨峥似没看到朱瞻基眼里的不满,继续说道:“但杨阁老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

“果然来了……?”杨士奇目光一闪,自言自语的道。

朱瞻基似也感到了变化,急切的道:“此话怎将?”

杨峥道:“刚才微臣已经说过了,世间的大事不能只看当下,要着眼未来,其实说到底,就是不能只看一件事的坏的一面,而忽略的它好的一面,秦始皇修长城发兵三十万,死伤无数,这是他的坏处,可正是这座耗费了无数人的心血的长城,保护了华夏千年的文明,时至今日它依旧是我们阻挡鞑子最有利的城池,隋炀帝征发淮南民工十多万人修东汉陈登所开的邗沟直道,自山阳至杨子入长江,渠宽四十步,两旁皆筑工整平坦的御道,夹种杨柳。从长安到江都,修建离宫四十多座。

接着,他又下命疏浚汉代屯氏河、大河故渎与曹操所开白沟为永济渠,疏浚春秋吴运河、秦丹徒水道、南朝运河为江南河,整个工程耗时六年,是一条真正利民的大运河,可结果如何,世人的目光盯着是河运带来的灾难,却没看到运河的好处,事实上,隋开运河不仅仅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也有政治方面的。

^^^^^^^^^^^^^^^^^^^^^^^^

有书友问,何为御门听政,这里说一下,这里不算字数,因为字数已经够了。

说御字

御字,《说文解字》曰:御,驶马也。御字本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