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为虚构杜撰,若有雷同,纯属巧合)
江浙之交的太湖流域,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叫做郁家村。相传,春秋时期,郁家村是吴国大夫郁伯的封地,称为郁邑,后裔子孙便以封邑之名为姓氏。村里最宏伟的建筑是郁氏宗祠,供奉的便是先祖郁伯。
郁家村的北面是一片丘陵山地,当地人称之为“龙王山”。山脉呈龙形绵延之势,龙首位于村东,名为瞻郁台,可以俯瞰整个郁家村;龙尾在村西,名为望月峰,建有月神庙,供奉着月神太阴星君。
“龙王山”流出的泉水在望月峰山脚下汇成一条子郁溪,溪水自西向东流,形成一条天然的“护村河”,与“龙王山”一起守卫着古老的郁家村。在子郁溪的滋润下,郁家村的南面形成了万顷湿地田园。村东、村西各修建两个湖泊,东边的位于村内,曰“里清湖”,用于生活;西边的位于村外,曰“外清湖”,用于灌溉。
历史上,地处吴地的郁家村几经战火,从勾践灭吴到楚汉相争,从汉朝七国之乱到西晋八王之乱,从蒙宋战争到清军南下……战火中,郁家村多次遭遇劫掠和焚毁,村民们被迫背井离乡。战争结束后,郁氏后裔又从各地返回故乡,重建家园。2000多年来,这片土地上,郁氏子孙生生不息。
清末,一位叫做郁胥凯的年轻人,从郁家村来到上海谋生。他从一家商行的跑腿做起,通过结识商界老板,将家乡的蚕丝、稻米、茶叶等农产品贩卖到上海销售。10年间,郁胥凯便置下了数十家商铺店面,成为上海滩商界响当当的风云人物。晚年,郁胥凯衣锦还乡,他将上海的生意和商铺店面留给了大儿子郁轩泽打理,与小儿子郁轩雷一起回到了郁家村。
郁胥凯买下了良田千顷用以种稻植桑,为郁轩泽在上海的生意供应农产品原料。郁胥凯还在郁家村东面的里清湖边建造了一座占地约2公顷的江南古典园林,园内亭、台、楼、阁、泉、石、花、木一应俱全,因建有屋宅百间,号“百间堂”。
郁胥凯去世后,由郁轩雷替家族管理着“百间堂”和千顷良田。留在上海的郁轩泽从欧洲引进了机器设备,将生意拓展到了纺织厂、面粉加工厂等领域。
郁轩雷生有两个儿子:郁高晟和郁高旭,他不希望两个孩子将来都留在农村,因此把郁高晟送到了郁轩泽家寄养,希望他将来能在上海发展出一番事业。郁轩泽生有一个儿子叫郁高昱,比郁高晟大两岁,比郁高旭大四岁。
郁高晟的到来,使郁高昱多了一个童年玩伴,两人很快成为最要好的朋友和兄弟。长大后,两人先后考上了当时的交通大学,并结识了同学徐燚,三人因兴趣相投,遂成为好友。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郁轩泽旗下的商铺店面、工厂在战火中被摧毁殆尽。不久,郁家村也被日军占领,郁轩雷管理的“百间堂”和千顷良田被没收。战乱中,郁轩泽、郁轩雷先后因病去世。
在徐燚的帮助下,郁高昱、郁高晟、郁高旭三兄弟辗转来到了苏南抗日根据地,随后加入了新四军。
解放后,郁高昱和郁高旭回到了郁家村。经过多年的战乱,“百间堂”早已杂草丛生,园内所有值钱的东西能搬的都被搬走了,甚至一些建筑构件也被拆下搬走了。在族人的帮助下,郁高昱和郁高旭重修了两间祖屋,安顿了下来。
与此同时,徐燚和郁高晟分配到了郁江县工作,从郁江县城到郁家村仅25公里。闲暇时,郁高晟便约上徐燚驱车到郁家村找郁高昱、郁高旭一起喝喝酒、打打牌、钓钓鱼,然后再去地里采摘瓜果蔬菜,满载而归。
当时,郁高昱和郁高旭各生有一子,取名郁尧梁和郁尧栋。郁高晟因在战争中受伤,无法生育,领养了一位已故战友的女儿,名叫芮秋雁。徐燚生有一女,叫徐钥华。
徐燚经常给女儿讲郁家村的故事。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慢慢地,郁家村成了徐钥华内心深处向往的地方。12岁那年,听说徐燚要去郁家村,徐钥华死活也要跟着去,执拗不过,徐燚便让郁高晟把9岁的芮秋雁也捎上,好有个玩伴。当时,郁尧梁16岁,郁尧栋14岁,四人年龄相当。
徐钥华和芮秋雁来到郁家村,刚从车上下来,大人还未来得及介绍,四人便嬉笑着、追逐着跑开去了,像是多年未见的老友一般。
看着孩子们相处得这么融洽,徐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提议说:“长大后,我们不如结成亲家,也好彼此有个照应。”徐燚的提议得到所有人的一致认可,媒妁之约就这样定下了。考虑到孩子们年纪尚幼,便决定等到成年再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