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的要求很高,时间又紧,但这也是我们车间再次证明自己的好机会。我希望大家能够打起精神,像之前应对各种困难一样,把这个订单圆满完成。”
工人们听了之后,虽然心里有些担忧,但还是纷纷表示会尽力而为。小王皱着眉头说:“主任,这个精度要求这么高,我们现有的设备可能有些吃力啊。”李刚点点头,“我已经和技术部门商量过了,他们会对部分设备进行临时调整和优化,以提高加工精度。但这只是一部分,关键还得靠我们大家在操作上更加细心、精准。”生产开始后,车间里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每一个工人都全神贯注地操作着自己的机床,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但即便如此,还是出现了问题。在第一批产品的抽检中,合格率并没有达到订单要求。李刚看着检测报告,心急如焚。他仔细检查生产流程,发现原来是新工人在操作一些关键步骤时不够熟练,导致了误差。李刚决定对新工人进行强化培训。他亲自上阵,带着经验丰富的老张头和其他几个老师傅,手把手地教新工人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新工人也知道自己的失误可能会影响整个订单,都学得格外认真。与此同时,车间里的纪律也再次面临考验。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让一些工人的情绪变得烦躁。有几个工人在休息时间偷偷抽烟,这违反了车间严禁烟火的规定。李刚发现后,严厉地批评了他们:“你们不知道车间的规定吗?现在我们在赶这么重要的订单,一点小的疏忽都可能引发大事故。要是因为你们抽烟引发火灾,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被批评的工人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低着头说:“主任,我们错了,实在是压力太大了,一时没忍住。”李刚看着他们,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我理解你们的压力,但规定就是规定,不能因为任何原因违反。这次就扣除你们这个月的部分奖金作为警告,希望你们能吸取教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培训和调整,新工人的操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产品的合格率也逐渐上升。但就在大家以为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又一个难题出现了。供应部门通知车间,有一批关键的原材料由于供应商那边的问题,可能无法按时供应,这将会导致生产中断。李刚赶紧跑到供应部门了解情况,供应部门的负责人无奈地说:“李主任,我们也没想到会这样。供应商那边出了点意外,他们最快也要推迟三天才能发货。”“三天?这可不行,我们的订单等不起啊。”李刚焦急地说。他回到车间,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工人们。大家都陷入了沉默,有人说:“主任,这不是我们能控制的,难道要和客户商量延迟交货?”李刚摇摇头,“不行,这会给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我们得想办法自己解决。”于是,李刚发动车间里的所有人寻找替代的原材料供应商。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家本地的供应商,虽然价格稍微高一些,但能够马上供货。原材料的问题解决了,生产继续顺利进行。随着最后一个产品完成,车间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大家都累得瘫坐在地上,但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个订单的成功完成,让厂里声名大噪。订单像潮水一般涌来,车间的规模也逐渐扩大。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车间引进了更多的先进设备,同时也招聘了更多的工人。随着人员的增多,管理的难度也增加了。李刚意识到,之前的一些纪律管理方式可能需要调整和完善。他和车间的管理人员一起,重新制定了一套更加细致、全面的纪律规范。新的纪律规范不仅涵盖了工作时间、操作流程等方面,还对员工的技能提升、团队协作等方面做出了规定。例如,每个月都要进行技能考核,成绩优秀的员工会得到额外的奖励;设立团队协作奖,鼓励员工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然而,新的规定实施起来并不顺利。一些老员工觉得自己已经习惯了原来的工作方式,对新规定有些抵触。小王就对李刚说:“主任,我们这些老员工在车间这么多年了,一直都是这么干的,现在又要学这么多新东西,还得接受考核,压力太大了。”李刚耐心地解释道:“小王,我知道你们不容易。但是现在车间的情况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们要发展,就必须提高大家的整体素质。这些考核和规定也是为了让你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生产要求啊。”为了让老员工更好地接受新规定,李刚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他邀请技术专家来给老员工讲解新技术、新设备的优势,还让老员工和新员工互相交流工作经验。慢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