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是治国九畴之一,这里指的不是信息全知的意思,而是「治国的至高准则」。
当年朱熹将皇极解为「帝王的中正之道」,乃是是君主应秉持公正无私的德行,作为天下的道德标杆与政治核心,以此统摄万民,实现天下秩序的稳定安宁。
但万历二年以来,以皇帝为首的道理学门人,重新释经,将其解读为天下道统之所有,皇帝道极之所在。
说人话就是,皇极,也即治国最高准则的内涵,便从「皇帝应该修养出完美的德行」,演化成了「皇帝应该实践出一个理想的天下」,俨然是在三代之治的复古思潮下,逐渐夺回开创未来的话语权。
而此次殿试一题,其主语的范畴再度发生了变化。
廷上君臣,宰持万化,统摄九畴一一赫然是从皇帝,延伸到了以皇帝为核心的领导集团。
至于题中三德,同样是治国九畴之一,乃是达成「皇极」的三种方式方法。
这就是所谓围绕「皇极」为根本,采「三德」而用之,至于具体用哪一德,就要「尽变以趋时」了。
殷浩皱着眉头,继续往下看去。
「三季以还,英辟代有,躬修玄嘿,庶几刑措;政务严切,威强治世;敷政优优,秉烈烈。
此三德,恰逢其会,各适于治,践于皇极。」
看到这一句,殷浩这个国子监荫生终于吃力无法再读下去。
他咽下一口气,僵硬地抬起头,看向张意,苦笑道:「还请子诚解惑。」
张意对于殷浩的不学无术也不意外,毕竟监生出身嘛。
他稍微捉弄了一下也就罢了,当下也就不再卖弄,循循善诱道:「三德为何?」
殷浩一惬,脱口而出:「正直、刚克、柔克。」
正直指向「常道」,即确立统一的道德与是非标准。~e~z?k/s,w·.?n~e^t*
刚克指向「大乱」,需以威权手段迅速稳定局面。
柔克指向「疲」,需怀柔薄赋,宽待百姓士大夫。
张意点了点头:「皇帝这是说,三代以来,英明君主辈出。有的清静无为,几乎不用刑罚;有的严苛政务,强硬地治理朝政;也有兼而有之的皇帝,施政宽和的同时,杀戮惨烈。」
「这是三德的不同用法,却都顺应了当时的需求,为建设理想的天下做出了贡献。」
「如今的天下适用于哪一德,则需进士们建言献策,畅所欲言。」
殷浩听到这里,若有所悟。
张意指着这一句,意味深长:「皇帝这次可谨慎了许多,没再直接定下大略,说如今应该用哪一德。」
殷浩闻言,恍然颌首:「好像确实如此。」
皇帝在蛊惑士人上,有着超乎寻常的执念与能力。
前次殿试,皇帝便是借着策论,直接了当地发问,新政为何是「皇极」的实践。
甚至没有讨论是不是的余地,只让论述为什么。
大江南北的士人,尽数被皇帝无形中完成了一次思想奸污。
而这次殿试显然收敛了许多。
所谓三德,无非是达成新政的路应该怎么走,是刚,还是柔,亦或是中庸。
这对应了自前中枢面对民乱反扑的姿态。
按照皇帝以往的做法,皇帝恐怕不会问考生们应该走哪条路,而是如何更好地走某一条路。
此番一反常态这般小心翼翼,只能说明,朝野内外对于「三德」的分歧,比新政这个「皇极之实践」要来得更大!
大到新党内部都出现了无可忽视的争论!
大到皇帝不得不审夺局势的地步!
那么,此时朝中的三德之道,又是哪一德占据了上风?
想到这里,殷浩连忙请教道:「那此次一甲文章,各从哪一德?」
所谓管中窥豹。
在这种背景下,一甲三人的文章及其名次,必然潜含着不容忽视的政治意义,这也是皇帝放风试水的意义所在。
张意闻言,抚掌而笑,虽说眼前这位是监生出身,但好列没有蠢笨到底。
他含笑以对:「听闻皇帝钦点的状元郎本是张居正长子嗣修,所著的文章,题眼便是大乱当从刚克。」
殷浩听罢,当即冷笑一声:「如今国库充盈,武备耀威,何等盛世?不想着歌功颂德,竟言必称乱世,与危言耸听的贼子何异?」
「朝廷要是一度以‘刚克’待人,那天下才真离大乱不远了!」
言语发泄一番后,殷浩再度抬头看向张意毕竟张意既然说「本来」,那张嗣修这个状元身份,之后想必有所变动。
果不其然。
只听张意继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