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万历明君 > 146.第145章 纷繁复杂,悃愊无华

146.第145章 纷繁复杂,悃愊无华

但与此同时,这一批人却在中枢的权力体系中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地位之清贵,常与辅臣比照。

以七品之身便能位列廷议参政,就是明证——“天下事惟辅臣得议,惟谏官得言,谏官虽卑,与辅臣等。”

这群人有着设置议题、左右决策的完整廷臣职权,权势不可谓不重。

而对于议题不满意,他们的反对票也比别官来得更直接。

那就是弹劾!

下到士绅百姓,上到皇帝本人,统统都在这群人弹劾的范畴之内——对皇帝换了个说法,叫规谏。

至于弹劾中有什么大疏漏?

那不好意思,风闻奏事,哪怕是自己编的,也能推称“或曰”。

可以说,在拥有极高职权的同时,还拥有无可比拟的免责权。

纪律检查也就罢了,人事任命同样在科道言官的职权范围内。

譬如铨选“令在京五品以上管事官及给事、御史,各举所知,以任州县。”

亦或者考成“大臣自陈,去留既定,而居官有遗行者,给事、御史弹劾,谓之拾遗。”

甚至连免赋的权力,都是按照绯袍大员的规制——“凡翰林、吏部五品以下及六科、十三道。俱照四品免田五千三百五十亩。”

要实权有实权,要清贵有清贵。

再加上这一百五十人的总人数,称一声“大明议员”方是最合适不过。

众所周知,议员的存在感、权力、乃至政绩,几乎都是自于设置议题,科道们同样不例外。

对刘不息而言,他是隆庆二年进士,还有两年就五十岁了。

一把年纪,仕途上若是想搞出点名堂来,没什么比搞个大的更容易出成绩的了。

事关首辅的议题,便由此,被此人堂而皇之地端上了桌面。

刘不息一句话出口后,后续思路也逐渐清晰了起来。

他语气越发沉着,语速也逐渐放缓:“臣深知陛下不喜臣等言之无物,空谈虚事。”

“但臣奏此事,乃八千举子关切之公平大事,乃国朝二百年频有成例可考之旧事,乃国家抡才储干、新政育苗之要事,言之切实,还请陛下明鉴。”

“臣斗胆,请陛下降明旨,禁辅臣子弟之科考!”

朱翊钧静静听着刘不息的陈情。

心中却思绪万千。

事情总是一体两面的。

自己讲道理这个优秀品质,如今也渐渐显露出弊端了。

这些言官都是一心为公吗?

难说。

否则之前官年的事情,怎么没一个揭发的?

你刘不息四十岁的老进士,登科录上三十四岁,借此补了给事中的好差事,怎么心里没有“大公平”了?

偏偏如今又是还站着科场公道的大义说话。

就是瞅准了皇帝是讲道理,不会学着桀纣,来个炮烙给臣下暖暖心。

果然,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职场人设负责。

朱翊钧想到这里,忍不住摇了摇头,伸手示意刘不息起身。

转而又看向站在班列第三,低着头六根清净的礼部尚书马自强:“马卿,你是大宗伯,掌国朝仪制,你以为当如何处置?”

说句实在话,这次的事,着实算不上棘手。

无论是将言官贬谪,强行压下这次舆情也好,还是用海瑞的名声去友情监考,取信士子也罢。

都不是什么大事。

毕竟历史上张居正儿子这一科要考,同样闹得沸沸扬扬,最后不也考了?

乃至此后的首辅申时行、张四维子嗣一个接一个跟着考。

言官弹劾申时行又怎么样?贬官而已。

事情并不难处置。

但不止于此。

问题在于,群臣里面有坏人啊!

奏疏分明被自己留中不发,却还是被抄录成揭帖,弄得满城都是。

张敬修还没考试,只是报了个名,立刻就被刘不息写成了奏疏。

尤其是张居正。

如今分明没有历史上揽权过甚的情况,为了避嫌,甚至吏部尚书如今都还是个空架子,让内阁遥控着侍郎干活。

但张居正还是遭遇了一般无二的一次次弹劾。

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群臣对新政不满以外。

恐怕,多多少少还掺杂着延绵近百年的阁部之争!

从嘉靖一朝的奸相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