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吃饭,恶心,打嗝,嗳气,大便烂,消化不良。
同样的,竞争剧烈,身体也容易处在疲惫状态,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身体疲惫的时候,也可以导致精神的不振。
现在不是有个病名叫做慢性疲劳综合症吗?疲劳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就是身心皆疲惫,这些,一方面要依赖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可以靠人的主观修炼。在改造心境、改造身体状态的同时,也可以去改造环境。
所以,真正的健康是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并重。不但要体魄强壮,也得配以健全的人格与心理素质。《性命圭旨》的说法是:“神不离气,气不离神”,“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使精神生命和肉体生命两个方面都得到活泼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
既然生理可以变化心理,而心理也可以变化生理。那么,强化身心的操作上,体弱多病者可以先从修命入手,一方面进行医学调治,一方面做形体锻炼。
或者更高端一点,炼精化气,袪病健身,然后使心神安定,如果有进一步的追求,那就可以真正学内修,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提高精神境界。
如果是心理脆弱或者比较负性心理的人,就该先从修性功入手,从调整心理平衡着手,学习减少各种欲望,“志闲而少欲”,开拓心胸情怀,然后配合炼气,通过神统御气、气统御形来达到从心到身的良好改善。
修命方面,能让身体强壮的方法,东西方都比较多。西方式的体育锻炼,我们不陌生。而东方的导引、太极拳、八段锦或者传统武术,更可以练练。
这里更侧重,讲一下心性的修炼。我们不妨从容易操作的方面开始着手。
比如读书,可以读《道德经》《清静经》这些道家的经典,也可做些禅修,或者看些心理学的书,听听相关的音频。
又比如请教,有学问有境界的人,听听他们的生命体验。
又比如学会反省,反省自己的当下状态:自己有些什么欲望?什么追求?事实上容不容易达到?欲望与追求会不会过于强烈?
还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仁爱之心,逐渐养成善利人的习惯,学会协调人际关系。
这些方面,实际上已经相当于心性的修行了,使“性命双修”在良好的心境中见到实效。
接下来,如果真有兴趣,各种内修方式,比如心斋、观想、存神、坐忘等,都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去修习。
既然讲的是道家的性命双修,那么我们就回到道家。
你注意刚才说的张伯端的评价,他说的传统道家是“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所以修命功可以说是道家独有的传统。
但后来的道家一直在发展,在不同的流派,对“性”、“命”的理解及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不尽相同,有的主张“先性后命”,也有主张“先命后性”,或者在修炼的不同阶段,是修性还是修命,修神还是修形的比重或先后上,会有不同的。
宋元以来,内丹派有几种主张:
一个是主张先命后性,从炼精化气入手,循序渐进,这是南宗一派的基本倾向。
先命后性的修炼程序是:一为筑基,达到精满、气足、神旺的三全境界;二是炼精化气,相当于小周天功,炼气化神,相当于大周天功;三是炼神还虚,成为圆明,明心见性,纯属性功。
第二种主张先性后命,这是北宗的基本路线。
王重阳扫除了道家在现在看来是偏门的东西,倡导“独全其真”的清净修养,故称“全真派”。这派恢复了《道德经》的修持思想,并以儒释之学充实内容,主张先性后命。
张三丰的张三丰派,继承北宗全真派法的道统,认为人人能修正身心,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另外,在道家修炼的具体操作中,有下丹田炼精化气,中丹田炼气化神,上丹田炼神还虚之说;
还有性功从意守上丹田入手,命功从意守下丹田入手之说。
如果把南北宗的修炼路径作比较,南宗看上去比较像佛家的渐悟,一步步来,只要操作得当,基本上“有志者事竟成”;而北宗,则是像佛家禅宗的顿悟,有根器的人才容易修得成。
另外当然还有主调和论,就是南北宗两种途径都可以,至于如何操作,还要看具体的人。
虽然修法先后比重有观念的不同,但他们也有一致的地方,就是认为性命一体,神形相依,都主张“性命双修”,即精神与形体该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