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的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献身精神,以及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军事思想,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古代士兵——可怜无定河边骨
在社会动荡的战争年代,谁的兵力强,谁就能够拥有更多的土地、财富、人口,甚至有机会一统天下。可以说,古代的士兵,战斗、流血、流汗和死亡,无不是为了争取和保护统治集团的利益。
在春秋战国之前,政府一般靠征兵获取士兵,偶尔也有募兵役的情况,招收的士兵大多来自农民。戍边的士卒很辛苦,所以《诗经·小雅·釆薇》中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因此,古代多实行轮流戍边制,如《左传》中说,齐僖公派兵守卫葵丘,约定一年轮换一次。可一年后,他却没有派人去代戍,戍边的士兵愤怒之下便杀了齐僖公。
秦汉时主要实行役兵制,秦规定16岁至60岁的男子都要服兵役两年,一年在当地,一年去戍边;汉朝把征兵年龄改为20岁至56岁。但都要兵农结合,闲时为农,战时为兵,士兵要自备衣粮。
隋唐实行府兵制,士兵也要自备衣粮,不同的是他们每年只需服一个月兵役,其他时间务农。这就意味着战时不可长,营地不可远,但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食言。如隋炀帝东征高丽时,运送军资的人就有数十万,由于昼夜奔波疲惫不堪,许多人死于道路,战争历时三年,隋朝元气大伤。多年后,唐高宗集十万大军征伐百济,到全部撤兵时也达三年半。府兵自备衣食及戍具,若战事持续的时间较长,他们便会无衣无食,甚至靠吃树皮为生。
宋明时期,政府希望用招募的方式稳定军队,提高战斗力。若非饥荒和战乱所逼,农民们是不愿意当兵的。倒是那些游手好闲的市井无赖,常为了些许军饷应征入伍,常常败坏军中风气,使军队战斗力不升反降。宋徽宗时,军队更是缺员严重,边兵也所剩无几。
明朝时,许多将领靠拿空额军饷发财。明武宗时,给事中王良佐奉敕选军,发现兵籍上的38万人,有24万是虚额,而剩下的14万多为老弱之兵,入选的也只有2万人,军队空虚衰颓到了极点。蒙古人兵临城下,他们被驱出城与敌交战,吓得痛哭流涕。
清朝实行“旗兵制”,以部落为单位组成“旗”,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旗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当年,努尔哈赤将满、蒙、汉族的力量编成八个旗,分别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色旗作标志,金戈铁马,战斗力很强。
不过,自乾隆后期军中**之风猖獗,通过冒领、冒销等手段,半数以上的军饷帑银落入主管官员的腰包。军官石作瑞贪污的帑银高达50多万两。他曾一次赠送他的上司三斛珍珠、一万匹蜀锦。这种**透了的八旗军,后来面对太平天国起义军时,根本无力招架。当时,若无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等乡勇力挽狂澜,真不知结果会怎样。
以武犯禁——匹马秋风胆气豪
《史记·游侠列传》中说,侠客们“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壮士之厄困”。这种侠义的精神,正是中国武德精神的体现,是一种维护正义、虽死不悔的精神,是一种与不公道的命运或体制抗争的精神。
侠客最早是以刺客的面目登上历史舞台的,他们就是春秋战国时身怀绝技的“士”。他们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被慧眼识英才的贵族招揽为门客。他们崇尚“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知遇之恩,不惜性命。刺杀吴王僚的专诸,刺杀秦王的荆轲,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侠士”。
春秋时期的专诸,以勇义闻名。他生得高额凹眼,虎背熊腰,异于常人。伍子胥知其为勇士,倾心与其结交。后来,伍子胥将他推荐给吴国公子光。公子光待专诸甚厚,并告诉专诸,吴王僚夺取了本应属于自己的王位,他请专诸相助刺杀吴王僚,专诸慨然相允。
专诸了解到吴王僚喜欢吃鱼,便专门到太湖师从名厨学习烤鱼,三月而精此技。公子光乘吴王僚派兵远征,被困楚国之际,请吴王僚赴宴,以伺机行刺。吴王僚赴宴时身穿铁甲,席间卫士不离左右。酒过三巡,专诸将短剑藏入鱼腹中,借上菜之机,仗剑刺死吴王僚。
荆轲是战国末年人,智勇双全,被燕太子丹拜为上卿。后来,秦王嬴政攻下赵都hd,危及燕国。燕太子丹请他去谋刺秦王,解救赵国,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慨然前往秦国。到秦国后,他以珠宝贿赂秦王宠臣蒙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