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首先,我绝不可能是人渣 > 古早九流(上)

古早九流(上)

墨者的特点。在《墨子》中,“譬”“若”等词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几乎随处可见。如用“丝缕有归总”“渔网有大绳”,喻指国家的统一;用“治病找病根”,比喻治国除乱政;用“火就上、水就下”,喻指“人性本善”;用“筑城”事务中的分工合作,来喻指实现墨者理想事业需要分工等。

火上浇油

巫马子问墨子说:“你兼爱天下,没有听说天下都深受其利;我不爱天下,没有听说天下都蒙受其害。效果都没有达到,你为什么只认为自己正确,而认为我不正确呢?”墨子答道:“如果发生火灾,一个人捧着水要浇灭它,另一个人却要火上浇油,希望火势越来越大,都还没有做成功,你认为哪一个人更好?”巫马子回答说:“我认为那个捧水灭火之人的好意是正确的,而那个火上浇油之人的恶意是错误的。”墨子说:“我也认为我兼爱天下的用意是正确的,而你不爱天下的用意是错误的。”

援,援引。就是通过引证敌方的类似论点,来证明己方论点的正确性。其实质是说,你可以这样,为什么我不可以这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方还遵守起码的辩论规则,就不能不同意你的观点。除非对方还能举出另外的理由,说明他的论点跟你的论点有什么实质性的不同。

归,指归谬,引出荒谬。也就是通过揭示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从达到驳倒对方的目的,能够熟练而普遍地应用这种归谬法进行辩论的墨者,常取得很大成功。

儒者守旧复古,认为“君子一定要穿古人的服装,说古人的话,才符合仁义道德的标准”。墨子却认为,古人的语言,在古人说它时还是新的;古人的服装,在古人穿它时也是新的。如果说,古人说新的话、穿新的衣,就不能称为君子,那么要求今人一定要说古人的话、穿古人的衣,岂不是一定要今人说非君子的话、穿非君子的衣?这岂不是很荒谬?

止,举反例以推翻一个论断的辩论方法。在与人辩论时,有时就算列举出许多常见的正面事例,也不足以证明一个观点肯定正确;但只要举出一个或几个反例,就足以推翻一个错误的论点了。运用这种辩论方法,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坚车良马

彭轻生子说:“过去发生的事情可以知道,可未来的事情是不知道的。”墨子说:“如果你的父母远在百里之外,病得很重。这时有一辆配了千里马的好车,和一头老牛拉的破车,你会选择乘坐哪一辆赶去看望你的父母呢?”彭回答说:“选千里马那辆。”墨子说:“这就是了,未来的事情也是能这样预知的。”

《墨经》——墨家的科技成就

《墨经》古奥难解,后世很少有人问津。直到近代,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后,才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家便已对数学、物理学、机械学等颇有研究,其中许多成就在当时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甚至有些在今天看来也不乏真知灼见。

在数学方面,墨家给出了一系列高度抽象、严密的数学定义。如“倍,为二也”“中,同长也”“圆,一中同长也”。此外,墨家还对十进位值制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指出不同位数上数码的数值不同,如十位数上的“1”就大于个位数上的“5”等。

三点共线

墨子提出了三点共线理论。这在后世测量物体的高度和距离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晋代数学家刘徽在测量学专著《海岛算经》中,就是应用三点共线来测高和测远的。汉以后弩机上的瞄准器“望山”,也是据此发明的。

在物理学方面,墨家已经认识到了光是直线传播的,并就此讨论了光源、物体和投影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的成像情况,尤以说明光线通过针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论为著名。这些比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光学记载早百余年。

据《墨经》记载,早在公元前4世纪,墨家子弟就已经做了小孔成像的光学实验,并作出了分析解释。小孔成倒像,原因是光线在小孔处交叉于一“端”(点),而且成像的大小与这个交点的位置无关。

墨家认为,影自己不会动。如果影动了,那是光源或物体发生移动,致使原影不断消逝、新影不断生成的缘故。投影的地方,如果有光一照,影子就会消失。

墨家提出浮力原理,比阿基米德早了100多年。有的物体体积很大,放在水里后没在水中的部分却很浅,这道理在于,物体的重量与它所受到的浮力相等,所以就平衡了。《墨经》中记载了力、反力、合力、运动、时间和空间这些物理基本概念、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