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等十大命题。这一类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多数篇章皆有“子墨子曰”四字,是墨门子弟所记的墨子之言。
第三类,《经》上下篇、《经说》上下篇、《大取》《小取》共6篇。
此6篇有合称《墨辩》或《墨经》,辩理深奥,杂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论,光学、力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伦理学、逻辑学等,很难理解,但它们恰是《墨子》的精华部分,一般认为是墨子自著。
墨辩逻辑
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又称后期墨家逻辑。它围绕着辩或辩论(论证)而展开,其逻辑思想和体系主要反映在《墨经》一书中。与古希腊的逻辑体系、佛教中的因明学,并列为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
第四类,《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共5篇。这5篇是墨子弟子记载墨子的言论行事。亦算是对墨子的生平的记录,体裁接近《论语》。
第五类,《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共11篇。这类讲墨家守城之法,提倡非攻,以守御为主,一般认为是墨学之弟子精研而成,含许多古代兵法阵法用词。
《墨子》一书,既非一人所作,也非一时所成。它从开始编纂到最后成书,经历了几百年的过程。由于墨者特殊的平民背景,书中内容能够从工艺实践的技术层面发展到对科学理论的研究。同时,墨者还从对论辩的实践上升到对逻辑问题的关注,最终使墨家学派在自然科学与逻辑理论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总之,《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各种知识,堪称一部小百科。有此学养,无怪乎墨家能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了!
十论——墨家政治思想的核心
《墨子》一书有丰富的哲学、伦理、逻辑思想,更有丰富的政治思想。墨家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政治思想以“十论”为主,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着哲学、宗教、伦理的思想成分。
“十论”中,“兼爱”最重要。墨家相信“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认为若人人都能“爱人若爱其身”,自然天下太平。因此,墨家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大力提倡“爱人犹己”,但这也只能是一种口号,一种幻想。因为,社会中各阶级因利益之争必然会敌对,墨家提倡的不分阶级的“兼相爱”是不现实的。
节欲
墨子反对奢侈浪费,反对繁文缛节,反对贪图享乐,还反对“厚葬”“久丧”。他主张“节用”“节葬”,以使人能“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墨子生活俭朴,连墨家的学术对手孟子也由衷地称赞道:“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非攻”,是墨家依据“兼爱”的原则,提出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主张。墨家强烈反战,认为凡战争都是不义的。首先,战争都亏人自利,而义与不义的标准就在于是否亏人自利。例如,偷人桃李是亏人自利,是不义行为;窃人猪狗是更大的不义之举;发动战争,攻城略地,夺人国家当然是最大的不义之举。其次,战争杀人。杀人是不义的行为,要判死罪,战争中杀人数以千万计,是最为不义的。因而,墨子强烈地谴责把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战争的人,认为他们根本不懂义与不义的标准。再次,战争破坏生产,影响人民生活,物质消耗远远多于所得。
墨家“非攻”的政治主张,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愿望,有其合理性,但其否定正义战争存在的观点值得商榷。墨家制止战争的主观愿望固然是好的,但是他们没有看到,有时候战争也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十论”中,“尚贤”“尚同”也相当重要。
“尚贤”直接反对西周以来的宗法礼治传统,主张改变“无故富贵”的世卿世禄制度,让那些出身微贱,但有才华智慧的人参与政治。墨家认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对那些“农与工肆之人”,应“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参加政治的愿望。
非乐
在墨子看来,音乐及一切文艺和娱乐活动都是不必要的,“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不能带给百姓衣食温饱,都是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