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1773部20427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理学——儒学的完善
韩愈话道统,周子说太极,张载道气化,程子明天理。南宋有朱熹,平生注四书;综罗百千代,理学始大成。万物皆有理,理物皆有道。理学以道理物,又称道学。
汉武帝独尊儒术,儒教初具雏形,但其某些宗教特征尚待完善。后世儒者以封建伦理为中心,逐渐吸取佛教、道教的修行方法,创立了宋明理学,完善了其宗教特征。儒教信奉“天地君亲师”,把封建宗法制与神秘的宗教世界观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鼻祖,其思想已初具理学雏形。《宋史》说他:“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其弟子程颢、程颐,则最终将理学理论化。二程视“理”为最高的哲学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程颢的“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酷似佛教禅修法,程颐则大肆宣扬宗教禁欲主义。
正心诚意
理学要义在于“存天理,灭人欲”,在于“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不仅对小民,也对达官贵人,甚至要求皇帝也要“正心诚意”。据说,程颐凡赴宴只要得知宴会上有歌伎,他便会看也不看一眼就拂袖而去。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理学体系,标志着理学的成熟。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世尊称他为“朱子”。
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为历代统治者尊崇,并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们全力以赴的修养目标。其所谓“天理”,无非是“三纲”“五常”等伦理教条。他们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更偏重于封建道德、宗法制度、伦理纲常,带有鲜明的宗教性质。儒教虽无入教仪式,但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有大量的信徒,不仅读书人,连渔人、樵夫、农民都逃不脱儒教的无形控制。
世上无如人欲险
胡铨因弹劾秦桧被贬海外十余年,北归之日,饮酒题诗:“君恩许归此一醉,旁有梨颊生微涡。”以此来形容侍妾黎倩的一笑之美。朱熹就此认为其修养不够,并特地作诗曰:“十年浮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可以说,儒教发展到宋明理学,已经成为一个影响整个社会的宗教。它虽然缺少其他宗教的外在特征,却具有宗教的本质属性。例如,禁欲主义、“原罪”观念、蒙昧主义、偶像崇拜,注重自我反省的宗教修养方法等宗教属性,儒教全都具备了。
明朝以后,理学成为八股取士的主要内容。后来,王阳明的“心学”一度昌明海内,理学逐渐失去人心。清廷入关后,为巩固统治,禁锢人心,重新推崇理学。直到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砸烂“孔家店”,新学渐盛,理学遂江河日下。
心学——儒学的变异
心学,全称“陆王心学”,是由陆九渊、王阳明等发展出来的儒学一脉。心学最早可推溯至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大启其门径,并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明代王阳明则首创“心学”概念,提出心学的宗旨是“致良知”,至此心学有了清晰而独立的脉络。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心学常常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客观唯心主义)。
宋代大儒陆九渊认为:“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他主张“吾心即是宇宙”,倡导“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他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六经注我
《陆九渊集》中记载:“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对此,陆九渊的弟子杨简解释说:“《书》者,先生之政事;《诗》者,先生之咏歌;《礼》者,先生之节文;《春秋》,先生之是非;《易》者,先生之变易。”六经,天下人的六经,每个人的六经!
明代大儒王阳明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开创“阳明心学”,又称“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