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不算完,一门之隔的主墓室里随即传来一声闷响,似乎是某件有血有肉的物体自难以估量的高度自由落下,摔在地上所致。不消看,包括正衡在内的人都知道是那个小个头的工兵到了里面,只不过,不知何故,他甚至连声惨叫都没来得及发出,就已经断送了性命了。
墓顶距离地面只有两三米的高度,自上而下的坠落最多也就是摔断骨头的程度,可小个工兵显然遭遇了更加特殊的情况,正如在这边被以极快的速度吸进琉璃瓦中的情形一样,从另外一边出来时所具有的初始速度,与其说是令其跌落,到更像是一双无形的大手将其直接摔在了地上
事情发生的太过突然,一个鲜活的生命以如此迅速而又难以理解的方式终结,令正南多少都有些自责,他暗想如果不是自己太过着急于尝试的话,这个工兵可能就不会因此而死了。可事情本不该如此吧,如果先前的推测不错,琉璃瓦既然是修建陵墓的工匠用以逃生的通道,该是十分安全才对,然而眼下的情形却是,它刚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杀死了一个工兵,这恐怕就与猜测中工匠设置它的作用相违背了吧?
难道是自己先前的猜测完全错误?琉璃瓦并非是工匠的逃生通道,而是被建造者安置在墓室内的防盗机关?
正衡左思右想,还是觉得最先的猜测不错,况且作为防盗机关来说,琉璃瓦的效率堪称低下,即便有一个人不慎中招,后续的盗墓贼们也不会傻到接二连三的进去送死,再者说了,虽然小个工兵虽然死了,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算成功地由墓道进入了墓室当中,这样的结局应该不会是任何防盗机关的设计初衷。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意外,应该是因为己方在某个细节上的失误所致正衡忽然有了个想法,就是抛开进出的方向不谈,工匠和工兵的的行动,肯定在细节上存在差别,而很可能正是这个细节决定了进出的成败,简言之,工兵之所以身死,十有八九是因为他额外做了工匠没有做的事,或者他没有做某件工匠需要做的事
那究竟是什么细节如此至关重要呢?
正衡自认为找到了事情的关键,随之而来的是问题虽然一清二楚,可能的答案却不可计数正如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的树叶一样,工兵的行动也不可能完全复制几百年前那些志在逃生的工匠,举例言之,他用双手同时触及琉璃瓦的这一举动,可能正确的方式反而应该是先左后右,或者先右后左等等,以此观之,工兵自从被人举起,直到被吸进琉璃瓦的这一过程中,所作出的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有可能是导致他最后失败的原因吧。
就算孙殿英甘愿牺牲他的所有手下,依次尝试各种可能,区区十数个的人手,恐怕还远远不够,更何况正衡可不想用人命来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为今之计,只有在孙殿英失去耐心前尽快找出最为合理的解释,不然恐怕在场的所有人都难以活着离开了。
正衡努力让自己不要去过分关注结果,转而将注意力全部倾注在解开谜团上究竟工匠与工兵的区别是什么?工兵被如此迅速的吸入琉璃瓦中,这情形怎么会与之前的子弹截然相反呢?
对了,子弹
正衡忽然想起刚才射出的那枚子弹,在触碰到琉璃瓦时速度分明减慢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并且其最终落到隔壁的墓室中的过程比照起正常情况来也有不小的延迟,当时他还在为这样的奇观叹为观止,不过也仅限于此,并未对其深加考量,此时再与小个工兵的情形加以比照,多少有点让他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子弹,究其根本是金属质地,而参与修建皇陵的工匠们,身上多少都会携带有一些金属材质的工具。
当然,身为工兵,刀铲之类的东西自然也不会少,只不过他们一直将所有的工具放置在随身携带的布包当中,只在需要的时候才取出来使用罢了。正衡分明记得,因为他们今天全是便装出行,连纽扣都是塑料质地,刚才小个工兵受命爬到上面去的时候,又将自己的布袋随手交给旁人保管,以至于浑身上下都没有半点金属杂物。
记得《史记》中对于琉璃曾有“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的描写,以此看来琉璃与“金”具有某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古“金”为金属之意,那么,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身上带有金属的人,才能顺利通过琉璃瓦呢?
正衡要过身旁工兵的手枪,退出一颗子弹来握在手心,心想这次无论如何,自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