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块一亩,咋样?”
宋莹跟黄玲对视一眼,宋莹说:“张叔,咱都是街坊,能不能再少点?我们往后盖厂房、买机器,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庄超英也接话:“张叔,您看这地边上没路,我们还得自己修条道通到公路,这也是笔开销。”
张叔琢磨了会儿,点头:“行!七百五,不能再少了!”
“成!”黄玲拍板,“就这块,明天我让超英跟您办手续。”
仨人往回走时,宋莹乐滋滋的:“这地真不错,比我想的便宜。”
“还得谢谢超英,”黄玲说,“要不是他看出树的问题,往后准得添麻烦。”
庄超英蹬着自行车,笑:“这都是应该的,图南是学建筑的,等他暑假回来,建厂房的事,让他也帮着盯着点。”
宋莹笑得更欢了:“你这主意好!”
第二天午后,庄超英揣着刚办好的地契回到家,刚进门就喊:“阿玲,手续都办妥了!我还把设计学院的周师兄给请来了。”
屋里正给缝纫机换线的黄玲和宋莹赶紧站起来,就见一个戴眼镜的青年人跟在后头,手里拎着个绘图板。
“这是周师兄,学工业设计的,”庄超英介绍,“周师兄,这是黄玲,我爱人;这是宋莹,我们合伙人。”
周师兄推了推眼镜,笑着握手:“黄姐,宋姐,早听说你们服装厂做得红火,今天特意来取取经。”
“可别这么说,”黄玲往屋里让,“我们俩就是瞎琢磨,建厂房的事,还得靠你多费心。”
宋莹给周师兄倒了杯茶:“周师兄,你看我们这厂房,得有啥讲究不?比如机器咋摆,采光好不好。”
周师兄打开绘图板,拿出卷尺:“我先问问你们的需求——打算放多少台机器?要不要分裁剪区、缝纫区、包装区?工人休息室得多大?”
黄玲掰着手指头算:“现在有一百二十台机器,往后还得添,最少得五百台。分区肯定要,省得乱糟糟的。休息室嘛,能坐下三五十人就行,再建个食堂,建一栋宿舍楼,一间陈列室,几间办公室。”
“行,”周师兄在纸上画了个草图,“我建议厂房坐北朝南,南边开大窗,采光好,夏天还凉快。东边留个大门,方便货车卸货;西边开小门,工人进出不耽误。”
庄超英凑过去看:“那机器咋摆?是不是得留过道?”
“必须留,”周师兄画了几条线,“主过道宽两米,机器之间留八十公分,不然推布料车都费劲。裁剪区得靠里,光线稳,裁布不容易出错。”
宋莹突然想起啥:“对了,还得有个库房!布料、成品都得地方堆,最好离缝纫区近点,省得来回跑。”
“库房放北边,”周师兄点头,“砌几道墙隔开,再装个小窗户通风,布料不容易发霉。对了,要不要装吊扇?夏天车间热,有风扇干活也舒坦。”
黄玲眼睛一亮:“要!必须装!去年夏天,工人光擦汗就耽误不少活。”
正说着,王姐从厂里跑过来:“玲姐,北京那边又来电话,说要加订五百件连衣裙!三百件衬衣。”
“知道了,”黄玲应着,回头跟周师兄笑,“你看,这厂房再不建,真赶不上趟了。”
周师兄合上绘图板:“我三天内给你们出详细图纸,到时候再商量地基咋打,用啥材料省钱又结实。”
送走周师兄,宋莹看着地契乐:“超英,你说这厂房盖起来,咱是不是也算苏州数得着的服装厂了?”
庄超英搂住黄玲的肩膀:“何止苏州,将来咱把北方厂房也建起来,让全国都穿咱做的衣裳。”
黄玲笑着捶他一下:“先把眼前的事办好再说。走,去给工人说声,加把劲干,等厂房盖好了,给他们发奖金!”
黄玲和宋莹刚走到厂里,就见有不少工人好奇地看着她们。
黄玲拍了拍手:“大伙儿停一下,跟你们说个事——咱在城郊买了块地,要盖新厂房了!”
“真的?”一个扎着红头绳的姑娘抬起头,眼里闪着光,“那得多大啊?”
“老大了!”宋莹笑着说,“能摆下西、五百台机器,还能分裁布的、缝衣裳的、打包的地方,再也不用挤在一块儿碰胳膊肘了。”
王姐停下机器,抹了把汗:“那敢情好!去年夏天热得晕头转向,新厂房能安吊扇不?”
“必须安!”黄玲说,“不光有吊扇,还得盖休息室、食堂,往后你们热饭、喝水都方便,远的还能住厂里宿舍,不用天天跑回家。”
工人们一听,都乐了,一个带孩子的媳妇问:“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