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庄超英同学,你这话听着有理,但实操起来太难。一个班西五十个学生,哪有精力逐个因材施教?”
庄超英拿起讲台上的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高中”两个字:“李教授,我在棉纺厂附中教数学时试过‘学科会诊制’。就拿高二(3)班来说,每周找各科老师碰一次头,把学生分成‘爬坡组’‘平路组’‘冲刺组’——不是按成绩贴标签,是按学科弱点分。”
“哦?具体怎么操作?”张教授往前探了探身。
“比如数学,”庄超英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关键词,“爬坡组主攻基础公式,我编了‘三角函数顺口溜’,什么‘正弦对边比斜边,余弦邻边比斜边’,他们现在背得比流行歌曲还熟;平路组练中档题,用‘错题归因表’,错了就标是‘公式记错’还是‘步骤漏了’;冲刺组就搞‘一题多解’,上周陈默用向量法解几何题,比标准答案还简洁。”
李教授皱了皱眉:“高中生课业重,这样会不会增加负担?”
“恰恰相反,”庄超英笑了,“以前有个女生总说‘数学看到就头疼’,进了爬坡组后,第一次独立解出三角函数题,特意跑办公室跟我说‘老师,原来数学没想象中那么难’。她现在做基础题的时间比以前省了一半,反倒有空补弱项了。”
王教授突然开口:“那思维方法呢?高中生逻辑思维差异大,总不能用教初中生的法子教他们。”
“我让他们写‘解题日记’,”庄超英翻开带来的实习手册,“比如物理题,就让他们记‘这题我先想到什么,后来卡在哪,老师提示后又想到什么’。有个男生物理总考不好,日记里写‘看到电路题就慌,总想着一步到位’,后来教他‘先画等效电路,再标己知量,像拆机器似的一步一步来’,这次月考物理涨了二十分。”
张教授推了推眼镜:“那尖子生呢?会不会觉得被耽误了?”
“尖子生反倒更起劲,”庄超英说,“我让他们当‘小老师’,给爬坡组讲基础题。上周班长周阳讲‘数列求和’,自己琢磨出个‘倒序相加法’的新讲法,连我都觉得新鲜。他跟我说‘给同学讲课后才知道,讲题比做题难多了,现在看题更细了’。”
李教授点点头,又抛出个问题:“那课程进度怎么保证?总不能为了少数人拖慢全班吧?”
“用‘弹性作业’,”庄超英掰着手指,“基础内容全班同步,拓展内容分层次。比如语文课讲《红楼梦》,爬坡组写‘林黛玉出场外貌描写赏析’,平路组分析‘宝黛初遇的心理活动’,冲刺组就探讨‘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象征意义’——最后课堂讨论时,反而比统一题目更热闹。”
王教授突然笑了:“听你这么说,倒像把班级变成了‘分层超市’?”
“您这比喻太贴切了!”庄超英眼睛一亮,“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拿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商品’。我实习结束时,全班平均分比刚接手时涨了十五分,更重要的是,以前总躲着老师的几个学生,现在会主动问‘老师,下周会诊有我的名字吗’。”
教室里静了几秒,李教授在评分表上写下几行字,抬头时眼里带着笑意:“庄超英同学,你这不是在答辩,是给我们上了堂生动的教学实践课。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