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好歹是属于自己的房子啊。
房子一共三百八十元,曲荷写的弟弟曲杨的名字。
不过房子很多地方都需要修缮,就在弟弟要修缮房子的时候,灯泡厂那边招工了。
曲荷赶紧让弟弟去考试。
估计没大问题。
弟弟高中毕业,考试应该问题不大。
那边要招西十人呢。
现在弟弟的户口落在了房子上,也算是城市人口了。
这房子买的及时,不然人家不招农村户口的人,岂不是落下了。
不出曲荷预料,弟弟顺利地考上了这个工作。
三天不到,弟弟就成了这个省城有户口有房子有工作的人。
在银行工作,不止工资高待遇好,年节的时候分东西多,还有一点,就是信息多,人脉广。
这不,工作不久,曲荷就打听到了在这边要成立一个榨油厂。
听到来银行开户的这个临时的会计说,也就是一个月后就开始招人。
初步决定,榨油厂要招收一百多人。
当然了,也包括会计。
曲荷就心动了,她爸可是旧社会车行里的账房啊,后来就在村里当了会计。
如果考会计,应该问题不大。
再说了,她爸年龄也不大,才西十三岁。
那来开户的临时会计因为工作的关系,听曲荷说了他爸的事。
于是,也给曲荷一个名额,让她爸先过来,他给考核一下,如果合适,现在就可以到位了。
毕竟一个厂子的建设,初期是需要一个会计全程跟进的。
曲荷急忙打电话让自己父亲过来。
那个临时会计手里有好几个人选,可是看到曲荷父亲,他就非常满意。
首先年龄在那放着,特别稳重。
后来又考了一下,业务水平也没的说,毕竟当时在S市车行当账房,那可是两百来人的车行啊。
所以,当场拍板,曲荷父亲就留下了,成了榨油厂的第一批员工。
然后曲荷就让父亲在和厂长他们在一起时,给厂长建议,还不如一步到位,厂房和家属楼一起盖,或者家属楼的地基先打上。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两年就过去了,现在是三年大饥荒的第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