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年轻时渴望的模样啊!
是他们曾在梦里反复描摹的,一个能让理想生根发芽的地方。
当年他们也曾是眼里有光的少年。
是从什么时候变的?
或许是某次为民请命,却被同僚暗讽“故作清高”时;或许是看着热血同僚因首谏被贬,朝堂上只剩附和声时;又或许是年复一年,看着奏折里的“民生”二字渐渐被“权衡”替代,看着自己腰上的玉带越来越沉,心里的火却越来越凉时。
是从何时起,话到嘴边成了欲言又止?面对不公,先想起的是“明哲保身”?当年刻在心上的“为国为民”,渐渐被官场的风蚀成模糊的印记。
可如今,他们早己不复年轻了,但幸运的是,这些孩子们还年轻,大周的未来,在他们手上。
看着阶下少年们眼里的光,老臣们喉间发涩。
那沉默里藏着多少未说的话,胆小背后是多少被磨平的棱角,而那份远去的初心,竟在此时被少年人的热血烫得隐隐作痛。
君昭临猛地起身,龙袍玉带在日光下翻涌如浪,声震殿宇:“诸卿,当真愿归桑梓,改天换地?”
话音未落,“扑通”声如惊雷滚过金砖。
青衫学子们齐刷刷叩首,额头撞地的闷响连成一片,竟似要震裂殿基。
一声齐喝掀动气流,窗棂震颤,梁上积尘簌簌坠落。
那声音里裹着陇西的风、岭南的雨、塞北的雪,裹着少年人滚烫的血,震得龙椅上的雕纹都似在嗡鸣。
“陛下,臣等愿为星火照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