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昭临望着赵宥离开的背影,陷入了沉思,自己应该相信他吗?
他说的话,又有几分可信?
洛云州行宫的烛火摇曳,将女帝君昭临的身影拉得修长。o?白?¨马μ>书??院.? ?免}费;阅]:读{她站在窗前,望着远处连绵的山脉,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佩。
“扣~扣~扣”敲门声打断了君昭临的思考,君昭临这才回过声来。
"陛下。"一个低沉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君昭临没有回头:"进来吧,令徽。"
暗卫首领令徽悄无声息地进入殿内,黑色劲装几乎与阴影融为一体。她单膝跪地,从怀中取出一封火漆密封的信函:"皇都玄煞来信。"
君昭临这才转过身来,接过信函。烛光下,她那张本应倾国倾城的脸庞此刻却透着几分凌厉。她拆开火漆,快速浏览信中内容,眉头渐渐舒展,最后竟露出一丝冷笑。
"好一个林峥,竟真的敢动温阁老。"她将信纸放在烛火上,看着它化为灰烬,"温阁老也不是省油的灯,竟拿出了先帝密旨反咬一口。"
令徽保持着跪姿,声音平稳:"玄煞信中言,两人如今在诏狱中对峙,林峥不敢轻举妄动,温阁老也寸步不让。[¥D天~¢禧^]小°D说ˉ?|网]¥ ???免(¨?费]阅??读^·°御林军与内阁门生各守一方,皇都局势一触即发。"
君昭临走回案前,手指轻敲桌面:"朕离京三月,他们倒是演了一出好戏。"
君昭临之前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三年前,在自己还没有穿来的时候,内阁首辅吴晓联合六部大臣,以"天象示警,女子当政不利国运"为由,逼迫君昭临离京"祈福"。
当时御林军统领林峥态度暧昧,既不明确支持内阁,也不全力维护女帝,导致当时的刚继位的君昭临不得不暂避锋芒,过了不久,便变得疯疯癫癫,有些痴傻,不能出京祈福,这才留在京中。
而一个多月前,苏雪深携江南万民来到京中请愿,这么大规模大组织,赵宥身为丞相又怎么会不知道呢?赵宥如若知道就不会推刘墉出来争夺户部尚书的位置。
能组织这么多人神不知鬼不觉的到京城,瞒过了大多数人,这就说明这件事背后定有高人指点。
恰巧这些人拿到了贪污账册。
恰巧他们赶在上早朝的时候进京。*s¨i¨l/u?x_s?w·./c?o\m~
恰巧这其中有一位江南清远县的县令,可以帮助底层百姓发言,避免百姓们形容不准确。
恰巧这一路走来没有人阻拦,也没有上报。
这么多逃窜的流民,没有路引和户籍,经过了众多城镇,那些知府也装作视而不见,到底是为什么?
按照正常的思路,这些知府应该唯恐发生暴动和混乱,在这些流民进入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应该第一时间让当地的官兵将其挡在城门外,问清缘由,随后上报。
可这些,都没有,这就证明有人提前给他们通了气,让他们不必阻拦。
如此位高权重又有影响力的朝臣,在京中也寥寥无几。
刚开始君昭临怀疑的人选是赵宥,但很快她就否定了这个答案,刘墉是赵宥的人,如果真的是他,他必然不会蠢得在这个紧要关头将其推出来。
所以,她的目光又锁定在了带头的苏雪深,她一下就意识到,或许,那个在背后指点迷津的人并不在朝堂上呢?
温如言,字静之,号松鹤老人,朝野上下尊称一声"温阁老"。这位西朝元老历经风浪,在先帝时期便己位极人臣,如今虽年近七旬,却依然精神矍铄,一双眼睛锐利如鹰。
五年前,太子坠崖身亡后,温如言悲痛欲绝,又因年岁渐长,终于向先帝递上了致仕的折子。
"老臣年迈体衰,耳目昏聩,恐难再为陛下分忧,恳请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他跪伏于金銮殿上,声音沙哑,白发微颤,俨然一副风烛残年的模样。
先帝端坐龙椅,指尖轻敲扶手,眸中闪过一丝深邃。他缓缓开口:"温阁老乃西朝元老,朕倚重多年,如今骤然离去,朝堂之上,何人能替?"
温如言深深叩首:"陛下圣明,朝中贤才济济,老朽不过庸碌之辈,岂敢再占高位?"
先帝静默片刻,终是颔首:"既如此,朕准了。"
不论是内阁首辅吴晓,还是清远县县令苏雪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温如言的门生。
他虽不在朝堂,可朝堂的风云,仍在他掌控之中。
这时,君昭临才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