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半岁就敢揪皇玛法的胡子,长大了还了得?”
舒妃从侧殿走出来,手里拿着把团扇,笑着说:“万岁爷就别吓唬孩子了,昨儿个还念叨呢,说弘春的笑声好听。”
接过若曦手里的食盒,打开盖子,荷叶的清香顿时弥漫开来,“哟,这荷叶绿得发亮,定是刚摘的吧?”
“回舒娘娘,是今早从府里荷塘摘的。” 若曦帮着把糕点摆在描金碟子里,“特意少放了些糖。”
康熙拿起块糕点,荷叶的纹路还清晰地印在糕上,咬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就是这个味儿!” 又吃了两块,才想起问,“老十西最近有信来吗?”
提到胤禵,若曦的眼睛亮了几分:“前几日刚收到信,说一切都好,就是惦记着弘春,还说寻了块罕见的和田玉给您,说是能安神。”
康熙放下糕点,用帕子擦了擦手,抱着弘春在暖阁里踱步:“这么看老十西也快回京了。” 望着窗外的石榴树,语气带着几分笃定,“他在西北处理得极好,西藏那边的册封大典也准备得差不多了,不出七月,定能回京。”
若曦低下头,声音带着几分撒娇:“这可太好了!弘春都快半岁了,会认人了,爷在不回来,这孩子都不认阿玛了呢。”
“小家子气!” 康熙笑骂道,却把弘春抱得更紧了:“其实朕比你还盼着他回来,兄弟几个里,就他性子最像朕年轻时,敢闯敢拼,却也最让人牵挂。”
舒妃摇着团扇,打趣道:“皇上说人家小家子气,心里头不定多喜欢这份实在呢。” 给若曦递了杯茶,“若曦呀,你是不知道,皇上前日看西北的军报,见十西爷的作为,高兴得让御膳房加了两个菜。”
正说着,就见王喜进来禀报:“启禀万岁爷,十七阿哥来请安了。”
胤礼穿着件灰银色常服,腰间系着玉带,走进来时还带着股不惧世俗的少年英气。
“给皇阿玛请安,给额娘请安。”
见若曦连忙躬身行礼:“十西嫂安好。”
“也没外人,起来吧。”康熙看着胤礼开口道。
“十七弟安好。” 若曦笑着:“你十西哥写信说,在西北给你弄了把好弓箭,说是吐蕃王子那搜刮来的。”
“真的?那可太好了!” 搓了搓手,“正好秋季行围,臣弟定要猎个好皮毛给弘春侄儿做冬天的衣帽,保证暖和又好看。”
“瞧瞧,” 舒妃用团扇指着他,笑着对康熙说,“小时候总围着若曦要糖吃,跟在十西身后跑,现在可长大了,都能给侄儿猎皮毛了。”
胤礼被说得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额娘就别取笑儿臣了,儿臣这也是跟十西哥学的,他总说做哥哥的要护着小的吗。”
康熙看着小儿子,又看了看弘春,叹了口气:“你们兄弟几个,各有各的好。十西是水泊梁山的仗义,对兄弟掏心掏肺,这点像他额娘,小十七呢,有兄友弟恭的良善,读书用功,待人谦和,比你几个哥哥省心多了。”
走到胤礼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跟着你西哥学处理政务,也多向你十西哥学学带兵的本事,将来才能帮朕分担。”
“儿臣记下了。” 胤礼躬身应道。